教你如何看中医
#随症畅谈
(此文字数六千,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缘由:
鉴于鄙人学习中医,常有朋友向我咨询疾病健康的问题,待一一解答之后,都希望我给他们推荐一个好中医,而往往得到相同的感叹“好中医难寻”!这种感叹与社会上“名医后继无人”的呼声出奇一致。那么好中医是怎么样的?要治好病是否单靠好中医呢?
一.要想治好病,先成一个好患者
我们应该知道,治病是医者与患者联手共同抵抗疾病的一个过程。大家都知道好中医要医术精湛,还要医德高尚。而又是否知道治病其实对患者也是有要求的?自古以来,医生也在选择患者!此言一出可能会令大家大惊,作为医生不是理应毫无差别的救死扶伤吗?但是治病没有患者的积极配合,就算神医扁鹊也实属无奈。
因此,病能否治好的关键因素神医扁鹊认为是人,他提出了史上著名的“六不治”,何为六不治?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这六种人作为医生无法改变,这六种病人让神医也束手无策。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讲的是仗势欺人,态度骄横,不讲道理人医生不给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己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骄横固执己见。正如扁鹊望蔡桓公之色知其有疾,蔡桓公却认为扁鹊不过贪图诊金而已,其态度骄恣且不论于理,观念致畸而终将命送。现实诊疗当中有一些个性上高度自信而固执的病人,认为自己无论什么都是对的。你给他讲道理,他就偏偏对着干,根本就不可理喻。亦有自认为其地位高,金钱多的一种人,一副盛气凌人的轻医样子,这样他如何会将实情诉予医生,又如何听的进医生的嘱咐呢?只有信任医生,平等相待,友好交流才是治病的一个良好开始。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讲的是一听说看病要花钱,要钱不要命的人不治。所谓轻身重财我们推而广之,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很多的。像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自持年轻力壮无休止的透支健康去工作。有笑话说好早年不养生,晚年养医生。很多人在中年已经出现问题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了,这种把身体放在第二位的人,在扁鹊看来就很难治的。因为这边在给他用药,他转过身依旧是不眠不休的消耗自己。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是指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的人不治,医生对这种人也基本放弃。如果医生要求他几点睡觉他说办不到,不让喝酒而他说戒不了等,这种不遵医嘱的也不治。古人很早就研究出天地间和人体的一些相互规律如子午流注, 7日节律等,中医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所以要做到天人相应,顺天而行。有的患者就是长期饮食不节例如过度吃夜宵造成糖尿病,有的连续通宵加班造成猝死的,这诸多例子甚为可惜,其归根结底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所谓阴阳,是指在人体里指的就是气和血。阴阳并,气血如果错乱的话,那么五脏六腑也就跟着乱。实际上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出现七怪脉的时候表示已经病危了,一般医生不会给他治,纵然下药也难以挽救了。现实中也有很多患者家属认为医生没能将患者救治过来就是有过错,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人的生命历史当中,医生只是一个过客,医生不可能将所有的人都能在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患者不注重健康,以妄为常,长期积累的病痛造成最终无力救治的当为己任。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形羸就是指身体特别的瘦弱,难服药甚至进去也不吸收了。病已经到了很深的层面,连喝药都喝不去了就很难治疗了。这个在古代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古代的人常挨饿受冻,遇上闹饥荒更奄奄一息了,这样会造成脾胃已绝。我们知道脾胃为后天之本,受纳五谷精微生化成气血,胃不受纳则气血无源,所有失脾胃者死!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这种人既固执又偏执,有病当求医为正道,他不相信治疗疾病的根本力量是在于自身正气充足和自愈力,而把宝贵生命完全寄托巫婆邪术,并任其摆布,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自己,其后果可想而知,既失钱财又耽误治病良机。
除了上面提到的六不治当中,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临床中也见到很多患者一些新的错误观念,同样影响了与医生的交流和治疗。例如:
不信中医者
由于近代西方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蓬勃发展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了解人体, 这一发展引导使人错误的认为西医才是唯一的科学医学观。而自古以来,中医就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仍然是世界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中医不是慢郎中,在一些外感病证中可一剂中,二剂着,三剂病愈。中西医是两个可以互补的医学,有些在西医上的是世界难题的疑难杂症如心肺病,红斑狼疮等,在中医上是可以治愈的,大有拔开云雾见青天之举。
相信或者通过网上医疗查找答案的人
我们也常常听到患者道听途说:“我在网上查或者“某度”上查这是个什么病,然后吃什么药可以治如此如此”。首先我不确定你所查的这个知识是否正确;其次中医是一门精深的技术,要通过专业的医生望闻问切才能确定,怎么可能在既无专业人士指导下,又没有面对面的四诊合参情况下可以准确断病呢?有的人在面对医生的时候都怀疑医生的医术,怎么可以将自己的生命安全轻易交给网络诊断呢?
自学成才,胡乱养生之人
一些患者自己常常学习医药知识,由于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学习,往往会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例如看到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马上将自己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常上火每天都坚持泡几杯菊花水,殊不知对于脾胃虚寒之人假若常喝菊花水会更伤脾胃。更有甚者今天泡个金银花,明天听说大枣补脾胃好又买大枣,后天朋友推荐说蜈蚣能解毒又马上依从。我不反对学习任何健康知识,但药固有寒热温凉偏性,此类患者虽有常识,但往往常以偏概全,正如徐灵胎言“大黄救人而无功,人参杀人却无过”,不明医学之精深之人,补药用相反了也会成为毒药。
久病多疑和病急乱投医之人
大凡久病之人,大多求医服药甚多收效甚浅而多受所害。间或出现对所患之病无奈,对所求之医信心不足,对所开出之药将信将疑的心理。为什么总是治不好呢?这个到底是什么病呢?是不是没有办法治了?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呢?某某医生说我的是什么证,你说的与他为什么不一样呢?这种患者疑虑千种,却疏于治疗,其心理病比身体病的更重。此外,亦有病急患者,寻医问药如蜻蜓点水,频频试探。今天找张三看,明天听说西医又可行,后天据闻有偏方,又急于尝试。此类患者朝秦暮楚,捡芝麻丢西瓜,最终寻遍过后,一无所获。
医者,意也!理也!医生治病是有理有据的,医理不通则病必不除也。所以医生看病是探索你所患之病的医理过程,有些病患病情复杂,一诊为医生探路,可能会因为病重药微不会明显见效,倘若你相信这个医生水平尚可的,那应该非常必要的进行二诊,三诊。二诊时如实向医生反映情况,则医生可能会反思此理不通而改路再探,或者会坚持此路兼顾进行调整,因为有些慢性疾病是需要时间才出效果,这是给医生一个机会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不是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觉得没有好医生。
因此,在这六不治当中,除了第4,5条外,都是病人的自身主观的原因,所以神医扁鹊认为治病改变人才是最关键的。对照六不治和现在人的一些错误做法,只有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顺从自然规律,遵照医嘱,改变自己不良习惯和偏执的态度,做一个好患者才能更好的治病。
二.选对好中医,是治疗关键所在
昔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家能察乎天地,通乎神明,调阴阳四时, 使人序得其正,处之泰和,此与良相治国无异。
鄙人每逢读史上名医的经典之作,常慨叹其技艺之精深,医德之高尚,人格之伟大也。技艺精深者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入虢(gu)国救太子让其起死回生, 医德之高尚者如许叔微终其一生行医分文不取而甘愿清贫,人格之伟大者如徐灵胎在患者生死悬于一线,力排众议求患者用己药如若有错甘以命偿。如此至情至圣之人理应广传子弟以造福后人,但相反其往往劝人不要轻言学医。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论曰“医非人人可学也,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清史稿》记载叶天士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纵观这些大国医的一生救人无数,其劝人不要行医是因为如果学艺不精,谴方错误,用药不当则医可杀人。他们秉承着儒家仁心仁术的思想,坚守道家的恬静寡欲抱璞归真的品质,练就佛家慈悲大爱普渡苍生的精神境界。
然而这样的大国医鲜少有之,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弥足珍贵,这是我们后学医的人绝好榜样,也常常诫勉更多的医生朝大国医方向成长!名医数量本来就少,有些离我们居住城市也远,当今我们14亿人这样的一个大国,病急了也不可能等国之大医来救。那么我应该怎样选择一个相对好的医生呢?鄙人认为大概有如下两大方面:
大医必精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就谈到一个好医生的要求: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论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所以没有精湛的医术,审证不明,用药不精,则杀人于无形!
在我们现在的医疗活动中,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来医院花钱了,你医生就得服务好我, 这是十分愚蠢和错误的。在古代没有医院,要看病得延请医生来请求医治,谓之“求医”。古语云:“道不空传,师不顺路,易不空出,医不叩门”。医不叩门之理是要求医生不要主动的上门问患者要不要治病,这样会让患者误认为医生心怀不轨,即使送人仙丹别人也不会相信。假如当今之时真有医生在诊疗时对你百般依从,服务呵护之极,而不是专注于诊病则你要怀疑其是否是正规医生了。
有技术的正规医生日门诊量往往过百人,这都要求他必须专注于诊断才能提高治愈率,而不是花时间来服务患者。医生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是治愈患者而不是服务患者上, 因此我们选择医生的第一标准是技术精湛。
大医必精包含博大和精深这两方面的解读:
博大者如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论“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
正所谓三才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也!古代医生少年时多读经史儒学百家,及后年长探求老庄之法以求道法自然,再者参透禅宗空相而常怀慈悲救度之心,能通儒释道三家之人此固为大医也!
清代徐灵胎先生天生有特殊的禀赋,博闻强记超过常人。凡是天文、地理、算术、音乐、直到舞刀弄枪、布政攻战的兵法,无不广泛研究,而对医学更加擅长。据记载他习武后能举起三百斤巨石。他母亲喜欢听戏,他为了尽孝也精研音律,他写的《乐府传声》在中国音乐史也留有地位。他还曾经注释道德经,收录在四库全书里面,《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到:"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贯通者;其诠解,主乎言简意赅……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古者离我们远矣,但医家通晓天地阴阳百家,博古通今当值得后来者毕生追求!
精深自然是对医术精益求精,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古代医家十分注重学习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医家的特长,博览群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这是完善医术的重要条件。
《医学集成》认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言凡书里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人乃百岁之躯,医路永无止境,就算穷其一生都没有办法尽究,病有万种而医家只一心,所以我们既要博览群书,也要专攻一处,若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亦足矣。
大医必诚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就谈到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药王孙思邈认为医生应常发大慈恻隐之心,对患者无论贵贱贫富都平等相救,像爱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患者,也不能顾身惜命要全心救治。
历史上著名医家很多都极其自律,提出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要求,例如明代陈实功《外科选要》有医家五戒十要,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也提到医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羣书当考。
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识病原,坐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
五知气运,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
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
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温凉,恐伤性病。
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识药性, 会炮制, 明经络,知气运,识病原,精脉理,是作为医生的专业要求;存仁心, 莫嫉妒,勿重利,通儒道是这个职业的道德高度要求。
历史上的名医很多有饱受庸医误治之痛,他们为了救治自己或至亲之人而奋起苦读医书而从此走上从医之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说他的母亲患病至死也未明为患何病,大国医黄元御偶发眼疾被庸医误治至左眼失明而无法参加科举,医之怪才徐灵胎一家3个弟弟突然发病因无良医救治相继而亡。
他们同情患者, 他们痛恨庸医,他们体会到患有疾病时候无人施救的仿徨,他们深切体会到其痛失至亲的悲痛。
昔者有言:“为人父,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不知医为不孝”。他们将对亲人的慈孝推己及人,怀着悲悯苍生之心视患者为至亲,亦不惜身,不问贵贱,一生诚恳去救治患者。清代大医傅青主年轻时痛失妻子后来终生拒绝续娶,他将这种真情化作苍生大爱,穷一生刻意研究妇科写成了《傅青主女科》。大国医许叔微在11岁那年百日之内痛失双亲而发宏愿一生免费救人。他们对患者对爱早已经超越了医技医德,闪耀着光辉的人格。
因此,我们择医应择良医,《初学记》曾经提到何为良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明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夫觅医者难!而医者更难也!愿将此文献给爱医之人!
斋主是谁?
斋主早年大学主修管理
工作后受外公影响中医启蒙
而立之年深感人生困顿与迷惘
继而转学八字命理以求人生真谛
伤官佩印伤官透旺命带天医文曲星
顺应天命进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目前跟随医院教授在传统中医师承路上
间有涉猎儒释道风水择日阴阳二宅以求博
这是个人学习和分享的号,
文章多为原创,希望喜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载的文章
有冒犯版权问题请联系我及时删除,谢谢!
另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联系转载分享,感谢!
名:五术斋
Wei Xin:wushuzhai99
联系邮箱:33778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