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冲门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冲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冲门,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
1、腹痛,疝气;
2、崩漏、带下、胎气上冲等妇科病证。
【应用】
冲门穴有健脾化湿,理气解痉的功效。主治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现代又多用冲门治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内膜炎、子痫等。
冲门穴配百会穴、气海穴、三阴交穴,治子宫脱垂。
冲门穴配大敦穴、太冲穴、三阴交穴,治疝气。
冲门穴配大敦穴治疝气。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穴,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每次30秒左右。
艾灸方法:艾条灸10~20分钟,或艾炷灸3~5壮。
【文献】
《针灸甲乙经》:寒气腹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阻疝,冲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
《针灸大成》: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