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化痰止咳平喘药·清化热痰药之海蛤壳 中药知识

化痰止咳平喘药清化热痰药之海蛤壳 | 中药知识
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数和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病证上痰、咳、喘三者每多兼杂,病机上常相互影响,咳喘者多夹咯痰;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易致咳喘加剧。另一方面,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加以介绍。

化痰药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其中性温而燥者,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性偏寒凉者,能清化热痰;兼味甘质润者,能润燥化痰;兼味咸者,可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药性有寒热之分,苦味居多,亦兼辛、甘之味,分别具有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等作用。

痰,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故元代王珪云:“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由痰作祟。”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头痛、眩晕;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肺司呼吸,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伤及肺脏,导致宣发、肃降失常,发为咳嗽喘息。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三类。
清化热痰药
本节药物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化痰,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病、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目的。

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寒痰与湿痰证不宜使用。
海蛤壳
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本品气微,味淡。以光滑,断面有层纹者为佳。碾碎或水飞,生用,或取净海蛤壳煅用。

【药性】苦、咸,寒。归胃、肺、肾经。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应用】

1.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本品苦寒,入肺经,能清肺热而化痰浊,用治痰热壅肺,咳喘痰稠色黄,常与瓜蒌、胆南星、贝母等同用;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吐痰血,常与青黛同用,如黛蛤散(《医说》)。

2.瘰疬,瘿瘤,痰核
本品咸寒,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痰浊瘿瘤、痰核。治疗瘿瘤,常与海藻、昆布、瓦楞子等同用,以加强化痰软坚作用;治痰核肿块或瘰疬,常与玄参、牡蛎、夏枯草等同用。

3.胃痛吞酸
本品能制酸止痛,治疗胃痛吞酸,常与牡蛎、海螵蛸、延胡索等药配伍。

4.湿疹,烧烫伤
本品煅后研末外用,可收湿敛疮,用治湿疹、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布或油调后敷患处。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中草药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好在看到医生开的方子或者选购中成药时,对其中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让大家粗浅地看一遍之后就自己去开方子抓药哦!身体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请医生辨证开方哦!

8岁 | 封面

圆力 | 编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