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十二)——阴阳理论并不玄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十二)——阴阳理论并不玄

《健康脊梁》一书,作为《中国科技之路》套书中医药分卷,系统梳理了建党以来中医药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这百年建党以来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十二)——阴阳理论并不玄

中医药人只有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每周本将根据本书内容不定时进行连载,和大家一起回味这百年来,中医药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大事。

1. 阴阳理论源于自然生活

阴阳, 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如商代的甲骨文中, 有“ 阳日”“晦月”等文字描述。古人最早观察到的天体运行规律,即为日月的昼夜运行节律及其所伴随的明暗、冷热等变化,故以“阴阳”代表日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由于向日、背日与水火的特性颇为接近,故又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说法。因此“阴阳”逐渐从对日月相关属性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特性进行分类认识的方法。凡向日者,多具有温暖、明亮、运动、兴奋等特点;凡背日者,多具有寒凉、晦暗、静止、抑制等特点。凡具有这些特点的事物就分别可以概括为属阳或者属阴。
先秦哲学家逐渐认识到,自然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补充发展的属性,如《荀子礼论》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至此,阴阳学说成为古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人在积累医学实践经验时,离不开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因此,阴阳学说也逐渐被用于医学领域,用以指导古人认识生命和进行临床实践。
2. 阴阳理论与中医藏象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将阴阳理论引申到医学中,用于描述人体生理、病理、治疗、方药等相关的内容,认为治疗疾病必须本于阴阳之道。
基于这一认识,中医学构建了人体生理系统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自然界相应的事物和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脏腑藏于体内,但是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可以表现于外的。而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表现出的征象,来研究内部脏腑生理病理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的核心就是脏腑系统,而脏与腑也各有它们的阴阳属性。其中,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生理功能的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泄;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属阳,生理功能的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脏腑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五脏之中,古人非常重视肾,认为其为人的先天之本,肾之阴阳是关系到人体生命健康之根本。
3. 阴阳之根在于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精气所藏匿的地方。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只有藏精于肾,使其不流失在外,才能保证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
其中,肾精化气,可以温煦一身之脏腑,蒸腾气化津液,主水液之代谢,属于“阳”,故谓之肾阳,古人又称其为“真火”“命门之火”,可见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当肾阳虚时,人体可以出现畏寒肢冷、小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等症状,同时心、肝、脾、肺其余四脏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反之,如果心、肝、脾、肺出现异常,日久最终都会导致肾脏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肾阳之亏虚,甚则最终危及生命。
虽然古人认为“肾阳”如此重要,但其无形无质,无法捉摸,难以量化,更难以测量,其背后是否真具有科学依据呢?如果没有,又如何能指导中医实践数千年?如果有科学依据,它又是什么呢?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风度翩翩、思维敏捷、勤奋而又踏实的年轻人闯入了这一领域,他就是沈自尹。1952年,沈自尹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助教的第三年,医院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政策,安排西医出身的他转行学习中医。这一年沈自尹27岁。当时医院党总支书记对沈自尹说:“医学界对中医存在歧视现象,在没有认真深入地接触之前便认为中医不科学。现在分配你去学中医,去发扬中医的精华,阐明中医存在的科学道理。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就是这一席话,让沈自尹同中医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从此,沈自尹从西医内科转到中医科,并拜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姜春华为师,一边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一边从事中医临床,开启了漫长的中医之路。在姜春华的指导和启发下,沈自尹决定探索中医“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是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第一篇,从传承、创新、传播三个方面梳理了自《黄帝内经》问世至今不同时代中医人在护佑人类健康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篇,从七大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亮点。这些代表性成果是专家们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的,既包含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又包含百姓关注度高、科研难度大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除对重大科技成果与亮点的介绍外,还适当增加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供读者参考。第三篇,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整体部署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精神,展望未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院士来讲“中医故事”,图片+视频+AR,齐活了!

● 新书资讯 | 健康脊梁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