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府舍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府舍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府舍

【出处】《针灸甲乙经》:府舍,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阴维、足厥阴之会。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腹痛、积聚、疝气等下腹部病证。

【应用】

府舍穴有润脾之燥、生发脾气、顺气通便、缓急止痛的功效作用。

府舍穴配气海穴治腹痛;
府舍穴配天枢穴,可以治便秘;
府舍穴配关元穴、中极穴,可以治附件炎、肠炎。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府舍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以缓解腹股沟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府舍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腹胀、腹痛。

【文献】

《针灸甲乙经》: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府舍主之。厥逆霍乱,府舍主之。

《针灸大成》:主疝瘕,髀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厥气霍乱。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