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峻下逐水药之甘遂 | 中药知识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或有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或有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排除,达到去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
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当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邪盛证急之证。
本类药有毒,攻伐力强,易伤正气,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使用时常配伍补益药以保护正气。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同时还要注意本类药物的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甘 遂
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得干燥块根。气微,味微甘而辣。以肥大、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本品苦寒性降,泻下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出体外。凡水肿、大腹鼓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配伍其他药。
2.风痰癫痫
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
3.痈肿疮毒
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
【用法用量】0.5~1.5g。炮制(醋炙减低毒性)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虚弱者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8岁 | 封面
云少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