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西药?中药迎来资本春天
中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同各种疾病搏斗的历史经验结晶,在现代西药传进国门之前,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2024年3月初,一个受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关注的药品采购联盟——三明采购联盟(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中药饮片集采报量正式启动。
按照惯例,4月下旬可能会开始企业报名、产品投标报价等工作,最快5月中下旬开标。
2024 年3月29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七个方面提出中医药发展目标,从政策层面对中药行业进行规范。
受以上消息影响,今天(2024年3月30日)中药股再度拉升,太安堂、贵州百灵、龙津药业涨停,盘龙药业涨超8%,众生药业、贵州三力涨6%。
01
复盘板块历史
过去十年,中药板块的运势曾经历过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果——
2011年-2014年的起飞期:起飞逻辑其实是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的医保扩容和基药制度推行。中药板块由于其自身的价格维护能力叠加各种利益的驱动,业绩增长和盈利都十分亮眼,所以板块整体跑赢了医药生物。
2014年-2015年的高光期:这个时期,中药和医药生物整体都同步迎来牛市。
2015年-2021年上半年的低谷期:这个时期,每年出台的新政下,中药都承压不小,比如2015年的加强医保管控、限制辅助用药让中药的私下操作空间被压缩,同时中药的新药审批频频受阻,再到2017年开始鼓励新药创新,中药受注射剂适用范围受限、中药处方权规范等政策影响,行业整体更进一步承压。
低谷期在业绩的反映是,扣非净利大幅下降、盈利能力受损;在估值方面也持续低于医药生物整体;股价显著跑输行业。并且同期中药板块不被市场看好,基金持仓配置降低, 且相较于医药生物整体长期处于低配状态。
事物总是螺旋上升,迂回前进的,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板块开始了修复期,鉴于中药板块此前经历了这么久的低谷期,这次的修复期尚在进行中。
02
两大矛盾
首次的中药饮片集采,最先需要面对的还是中药材的质量把控问题。
虽然交易中心提出通过“质控溯源、质量保险、合量议价、交易结算、智慧药房”五大核心体系,破解中药(材)流通领域的诸多行业痛点,最终实现联盟省市中药(材)供应的“保质、提级、稳供”。
事实上,这个要落实到每种药品还是需要磨合和斟酌。这关系到中药饮片的药效,中药材的质量把控比西药更柔性,中药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植物身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栽培条件、产地生态环境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加工制作过程和储藏过程也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此外,因为中医的组成成分复杂、药理、毒理与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需要很长的经验积淀,这就需要优秀的中医人才把关。
第二个需要直面的矛盾是,中药药材的一些行业恶习可能引起的保供问题。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2018-202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综合200指数的振幅高达18.96%,每年给中药材原料流通领域带来的损失超过380多亿元,已严重影响到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由于中药市场萎缩,联手炒货商、通过囤货控制中药材原料价格从而控制市场,已成为国内不少饮片企业的主要生存和盈利方式。
这种情况下,交易中心的首次集采是否真的能对接好,还需要看实际情况。
不过,作为从老祖宗继承来的精华,中药板块其实有4个方面的利好消息。
03
四方利好
利好第一点,无疑是政策。
2020年至今,中药抗疫政策加速落地——
2020年12月25日,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构建“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率先为中药新药研发端提供实质性支持。
2021 年 1 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此后关于配方颗粒和医保支持层面的政策接连出台,密集进入落地阶段。
2024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延续了对中药守正创新、质量提升、中成药走出去的一贯支持。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药对新冠疫情的疗效非凡。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 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 90%。
在2024年3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举行的抗疫记者会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一阶段的防疫工作仍旧是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而中医药对达至“三减”是有裨益的。
这种情况下,中药也把自己的身影打入大众的眼里,部分中药企业国际送医送药公益活动,提高了中药的国际知名度,开创了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加速中药市场的修复。
这还为进军接下来的大健康产业打下基础。
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同时,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
而老龄化社会里,大健康行业会有所受益。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为6.4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08%,2021年全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为7.25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12.93%。预计2024年将达8.32万亿元,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预估数值达到9万亿元。
“健康中国”战略也明确指出,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到 2030 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 16 万亿。
另一方面,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人均医疗消费支出也上涨,有经济实力去支撑整个大健康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9 年,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由 7.20%增加至 8.82%,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支付意愿有所提升。
大健康时代下的保健,更讲究预防和养生,这正是《黄帝内经》里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2014 年至 2019 年,我国获原 CFDA 批准的保健食品 6,006 个,其中中药保健食品有2,820 个,占比去到46.95%,获批中药保健食品的功效以增强免疫力、辅助降“三高”、缓解疲劳、保护胃黏膜、缓解视疲劳、改善睡眠、改善记忆、减肥、 通便、保肝、祛黄褐斑、清咽为主。
“名气+消费能力+合适的理念+合适的场景”或许会是未来中药进一步走强的重要底气。
中高端中药产品有望成为国民的自用保健药物或送礼佳品,拉动需求,为中药企业研发品质更优的中药产品提供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从估值角度上看,中药行业整体估值得到一定修复,尤其是从四季度开始,PE (TTM)从 30.62 提升到 37.80,超越整体生物医药 PE,且仅次于医疗服务板块。
由于中药板块具有更强的消费属性,引入食品饮料板块作为外部对照,发现中药板块 PE 近两年一直都落后于食品饮料。
04
细分领域
根据上面的推断,在非处方药方面,我们可以关注品牌力强的中药企,比如具有稀缺属性和深厚品牌积累的品牌中药企,以及低估值、已制定股权激励彰显信心的中药企。
在处方药方面,我们可以关注具有新研发审评体系下规范的高质量研发能力以及研发储备的企业,以及头部配方颗粒企业。
以下相关的核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