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调虎离山”解滞针!几招搞定!

“调虎离山”解滞针!几招搞定!

滞针是留针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针身在体内过于紧涩,造成行针、出针困难,患者疼痛不适。其原因可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人体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也可能因为针刺入肌腱或韧带之中、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施行单向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处理滞针,首先嘱咐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留针一段时间,然后再出针。如果无效,可酌情采用以下两种“调虎离山”之法。

1
针刺“调虎离山”

一处滞针,可在与滞针穴同一经脉或同一肌群的另一处加刺一针,当新刺的一针肌肉收缩后,原滞针穴自然松解,可顺势出针。例如光明穴滞针,可在阳陵泉穴加刺一针。这种“调虎离山”之计,起到了“围魏救赵”的作用。

2
冷敷“调虎离山”

一处滞针,可在局部热敷、艾灸的基础上,在距滞针处不远的地方实施冷敷法。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滞针处遇热松弛,冷敷处遇冷收缩,滞针现象也就自然解除了。

以上“声东击西”之术、“调虎离山”之计在针灸临床中的巧妙运用,对减轻针刺疼痛、解除滞针十分灵验,诸君同仁不妨一试。

本文选自《针灸解惑(第2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针灸解惑(第2版)》,点击可直接购买

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针灸医学中常见的106个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疑难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有的属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的问题:有些属于分歧纷纭、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明显的错误问题。只是数千年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合理解决。作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阐释、修订、充实和纠正,立意明确,说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针灸解惑》,作者:王启才,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新春老中医故事会】我们应向张锡纯学点什么?

中医人的读书境界,必须要高!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