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也是兵法高手,经方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转自:悦读中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UyMzMyNw==&mid=2650308762&idx=1&sn=7c71fc43e72b6003044b89a6d1f7ceaa
“以逸待劳”,就是事先安插“伏兵”,以待来敌而歼灭之。《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用药思路正含有“以逸待劳”的兵法思维。
以逸待劳,是兵家津津乐道之胜战计。
古来以逸待劳取胜的战例很多,比较著名的,当是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细思量,此计得成之关键处在于两点:一是定要算准对方的进攻路线,二便是要在对方进攻线的恰当位置埋伏。若此二条皆做到,此计可胜;反之,则无功矣。
当然,《伤寒论》中也有类似以逸待劳的经文与方剂。
诸君知道,少阳病的特点之一,便是兼证颇多。因为少阳主枢,经腑皆在体侧。体侧处,亦前亦后,亦里亦外,亦阴亦阳,少阳受邪,邪气极容易传递给阳明与太阴,所以,少阳有病,也极易引来阳明与太阴之证。
下边,我们还是先看《伤寒论》原文,其中第九十六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试分析之:“伤寒五六日”,是说患者得了伤寒已过五六天。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相比于“发热恶风”之中风,是伤于阴也。“伤于阳者,七日愈;伤于阴者,六日愈”,今伤寒已过五六天,病仍没自愈,又“中风”,中风伤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皆中,卫营两伤,说明此时患者已表里受寒,也即寒邪已经太阳经传里。
那么寒邪传到何处了呢?大家知道,六经病传,途径有二:一曰循经传;二曰阳经传阴经。太阳寒邪循经或乱经传,可传入其他五经。看下边症状一一“往来寒热”,便知寒邪已传人少阳经也。因为少阳在侧,犹如门扉,里气不足,风邪入里;里气足,风邪于外。内内外外,往来寒热。何也?这是因为少阳之象为朝阳,为一阳,三阳之中是嫩阳,虽然弱微,然呈上升趋势,是故受邪后如云翳遮日,极易游走变化。当寒邪伤了少阳,少阳经受邪寒,必定发冷;少阳经阳气受寒邪侵袭,然积蓄力量反击,邪正相争就发热。又因少阳是弱阳,抗邪力量毕竟不足,寒邪便极易侵入阳明,阳明受邪,寒气入里便化热;体内正气当然也会奋起抗争,驱邪达表,“打回原形",又化为太阳受邪,必为寒。正邪交争不断,入里化热,达表为寒,是故寒热往来也。
“胸胁苦满”,因少阳经过胸胁,今邪在经脉,经气不利,致胸胁苦满也。
“嘿嘿不欲饮食”,“嘿嘿”,精神不爽,呈现抑郁状,“不欲饮食”,当然就是不想吃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寒邪循少阳经脉入腑化热,胆腑有热,又胆主疏泄,疏泄失司,情致不畅,是谓嘿嘿;胆气最易犯胃,胃气不和,是故不想吃饭。
“心烦喜呕”,心烦,是因热邪循少阳经别上扰心神所致;而喜呕,则还是因胆气犯胃,胃失降浊,气逆成呕。
以上为少阳病之主症,下边便是连续几个或见症也。
“或胸中烦而不呕”者为何?胸中烦,提示热邪上扰,因少阳经别通心脏,布胸腔,入季胁,是故或可见胸中烦;至于不呕,则说明不见胆气犯胃也。
“或渴”,说明此时少阳之邪已传入阳明,阳明达盛,必然伤津液,津液被伤,于是口渴。
“或腹中痛”,脾主大腹,今腹中痛,说明少阳之邪已传入太阴,少阳气郁,木郁土壅,脾络失和,气滞血结,于是腹中痛。
“或胁下痞鞭”,少阳经过胁下,邪在少阳经脉,经气不利,便见痞硬。
“或心下悸”,心悸者,水邪凌心可见症也。少阳受邪,三焦不利,三焦者,水火气机之通道,今三焦不利,水道不通,便可见水邪凌心。三焦水不利,也可见“小便不利”之症也。
“或不渴”,提示少阳之邪没传入阳明,没有热盛伤津之状况。“身有微热”,说明邪在太阳。“或咳者”,说明水邪犯肺。
综上,可知这少阳之病可以引来阳明、太阴或太阳之病证。如此复杂之少阳病,怎么治疗?仲景给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面,笔者谈了兵家之计,以逸待劳。从小柴胡汤的用药组方来看,其便恰是有这以逸待劳之思路的运用也。为何这样说?且听鄙人道来。还是先看这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共有三组七味药,其一为除郁清热药,即柴胡、黄芩;其二为除痰去水药,即半夏、生姜;其三为补药,即人参、甘草与大枣。这三组药怎么就体现了以逸待劳的精神呢?通过上边《伤寒论》原文分析,诸君已经明了,这少阳病极易引来太阳、阳明与太阴之病证。也就是说,仲景先师早知道这少阳病的传变方向,所以,你来看他用药,除清少阳热除少阳郁之外,用了半夏、生姜,这二味药不但助柴胡除郁,更重要的是,能治中焦胃中痰饮,此为伏兵之一。另外,人参、甘草、大枣,非但补少阳之气,还补太阴之气,因少阳之邪极易传太阴,那么用此三味药补脾在先,可谓伏兵之二。这两组药,均起伏兵之作用,目的便是等那少阳之邪来侵犯,一举歼灭之。此,正“以逸待劳”也。
本文摘自《经方与兵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与兵法》,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简介
《经方与兵法》乃华人世界首部将经方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之术等中国历代著名兵家思想相结合阐述的著作,融经方于兵法之中,化兵法于经方之里,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作者简介
苏小白者,本名侯少桦,河南药乡禹州人士也。50岁,中医世家传人,美国执照中医师,现任美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亦是作家、诗人。幼染药草之香,家承医易之道。无论身居东土或美西,顺境或逆境,皆勤于思考,笔耕不缀,乃至厚积薄发,著作等身。更于不惑之年,钟情国医之道,潜心经方之旨,博览群书,慧心独运,专攻经方与兵法之比较研究,发前人所未发,硕果累累,自成一格。
他主攻仲景学说,对《伤寒论》颇有心得,曾撰写《诗意解读金匮要略》《伤寒论浅注》。他的人生乐趣乃读书,写书,为患者治病。曾出版《详解黄帝内经》1部、《故国的吃食》《北京散记》等散文集5部、诗集5部、小说集1部,《红楼梦》研究文集《读红琐记》1部。
编辑推荐
《经方与兵法》乃华人世界首部将经方与兵法相结合阐述的不可多得的一部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苏小白之文,洋洋洒洒,一气贯通。兵法典故,了如指掌。《伤寒》《金匮》,信手拈来。更妙在不死于句下,既能出乎其外,以观其貌,又能入于其内,以窥其幽,自由自在,游刃有余。此书尤以“伤寒论中的孙子兵法”一章*为精彩。以正邪虚实、因敌变化解栀子豉汤类之变通,以兵势正奇释白虎加参汤之奥妙、以穷寇勿迫喻阴阳自和者病自愈之淡定,以九变机利阐八纲阴阳之要旨,以兵非益多论麻桂承气之悍力,以并力取人析相须相使之功倍,以用间之妙体悟黄连汤寒热同用之殊绝。全书兵法与伤寒互参互证,水乳交融。读来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颇能引后学入胜,启先进省思。对激发中医学专业师生、中医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中医的兴趣颇有裨益。
近日在中医书院购买书籍的读者请注意!受疫情影响,发货缓慢,有的书籍也许会暂停发货。请大家耐心等待哦。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经方与兵法》,作者:苏小白。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连载】《伤寒论》解读——23-25条
● “兵贵胜,不贵久”,伤寒论中“顿服”之方皆有此意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