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推荐 | 《黄帝内经九针疗法》:还原九针的本来面目
转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U4NDUzNQ==&mid=2654142177&idx=1&sn=7d9b3ead72b2e09fd1cd7d4ef14f729a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起玩耍
“九针”是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用的一套针具,共9种。《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九针”的尺寸、外形和用途。针灸名医李平华、孟祥俊从事针灸治疗、研究数十年,医技精湛,通过反复研读《内经》原著,挖掘祖国医学遗产,尽可能的还原《内经》九针针具、针法的本来面目,将九针加以归纳、总结、提升,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再现九针神奇,深受患者欢迎,并将其经验结集于《黄帝内经九针疗法》一书,于近期出版发行。
《黄帝内经九针疗法》介绍了九针的概念、作用、刺法、针刺结构、治疗原则、疗效标准、治疗病证、注意事项等,从概述、作用、针刺结构、主治、刺法等方面论述了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针具、针刺疗法,并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对55种病证给予介绍。是一部较好的实用性参考书,适于针灸科、骨科、康复科、推拿科等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是以双手、腕、膝和足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过程。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经脉失养
2.风寒湿侵袭,痹阻经脉
3.痰浊瘀血,痹阻关节九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为疑难病证,是九针的适应证,无论活动期、稳定期皆可运用,有较好疗效,活动期症状较重者宜配合西药治疗。
1.刺皮术
(1)镵针毛刺法:循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病变部位经脉等,用镵针行毛刺法,每隔20- 30mm选一针刺点,以不出血为度,1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2)镵针半刺法:于背部寻找反应点,褐色、红色反应点处行半刺法,以挑出白色纤维状物为度,1周1次。
2.圆针
患病关节局部肌肉之间、经筋挛缩压痛点等,锋针开皮后圆针用分刺法、合谷刺,以调节肌肉,1周1次。
3.鍉针
锋针开皮,鍉针先通督脉,再通膀胱经,行浮刺法、直针刺法,1周1次。
4.锋针
(1)点刺放血:华佗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患病关节局部瘀络处、暗影处等,锋针点刺,行赞刺法或豹纹刺法,针后拔罐,留3-5分钟,3-5日1次。
(2)刺骨:关节肿痛较久者,锋针直刺至骨,上下摩骨,针刺骨膜,刺入骨内,1周1次。
5.铍针
较大关节疼痛较久、强硬者,铍针纵行切割松解关节囊及附着韧带,一般1次即可。
6.圆利针
上肢症状选C4~T5夹脊穴,下肢症状选L1~S3夹脊穴,圆利针行关刺、合谷刺针法,1周1次。
7.毫针
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病变部位经脉、有关经脉等腧穴,腧穴较多时可分组治疗,留针30分钟,1日1次,类风湿关节炎多为虚寒性疾病,也可燔针焠刺,1周为1个疗程,坚持治疗。
8.长针
玉枕关、尾闾关部,上肢症状加C4~T1夹脊穴,下肢症状加L2~S1夹脊穴,长针直刺至骨,行短刺法、输刺法,上下摩骨,针刺骨膜,1周1次。
9.大针
大关节肿痛者,锋针开皮后,大针直刺、斜刺至关节囊,通透疏通关节,也可松解脊柱后关节囊,1周1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新媒体编辑:郭青丽
↙戳原文,更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