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好书推荐】全面了解脾胃,这本书很重要

【好书推荐】全面了解脾胃,这本书很重要
导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补充不易,可以靠后天努力来弥补。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国家名中医何晓晖教授编写的权威书籍,帮您更懂脾胃。

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国医名师和国家级名中医,从事脾胃病治疗工作四十余年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

何晓晖教授的全新著作——《何晓晖论脾胃病》全新上市!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1971年抚州卫校毕业,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参加973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本书目录

我的中医之路(代序)1

正篇

壹 论医14
一、中医心14
二、道无终极 学无止境18
(一)宗尚岐黄 探本溯源18
(二)效法仲景 学以致用19
(三)问道东垣 传承发挥20
(四)博采百家 兼容并蓄21
(五)发掘乡医 古为今用22
(六)广师今贤 融会新知23
三、学《内经》哲理 做智慧中医24
(一)以《内经》哲理为引导 明理治学25
(二)以《内经》哲理为主导 明智治病29
(三)以《内经》哲理为指导 明识治身33
四、调理脾胃 医中王道35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37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37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39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40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40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41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41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41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42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42
五、中西相参 优势互补43
(一)医学理念互渗44
(二)理论认识互补46
(三)辨病辨证互参47
(四)诊断手段互辅49
(五)宏观微观互照50
(六)标本缓急互助51
(七)扶正祛邪互用52
(八)整体局部互顾53
(九)内治外治互兼53
(十)补偏救弊互制54

贰 论脾胃生理55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55
二、脾主运化的新认识56
(一)脾运化的八个环节57
(二)脾运化的四个阶段60
(三)脾失健运病机的再认识64
三、“脾藏营”新探66
(一)营的含义66
(二)营的生成67
(三)营的生理功能67
(四)“脾藏营”的生理机制67
四、胃质学说68
(一)胃质概念68
(二)胃质可分69
(三)胃质可辨70
(四)胃质可调71
(五)养生先养胃73
(六)治病必护胃73
五、胃主胃肠五窍74
(一)胃与咽门75
(二)胃与贲门77
(三)胃与幽门79
(四)胃与阑门81
(五)胃与魄门83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85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86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89
七、 胆的生理特性——阳升阴降91
(一)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91
(二)“阳升阴降”是胆的生理特性92
八、“衡”与“通”是胃肠生理之基93
(一)胃肠生理之基石——衡93
(二)胃肠运动之基础——通96

叁 论脾胃病病因病机98
一、伤食为百病之长98
(一)伤食是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98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99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101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102
二、生病起于过用102
(一)饮食失宜103
(二)七情失节106
(三)劳逸失宜107
三、“脾藏营”的病理变化107
(一)脾营虚证107
(二)脾营不运证109
四、脾虚生五邪111
(一)脾虚生内风111
(二)脾虚生内寒113
(三)脾虚生内湿113
(四)脾虚生内燥114
(五)脾虚生内热115
五、阴火证新识116
(一)脾虚阴火证举例117
(二)阴火的临床表现119
(三)阴火的发生机理120
(四)阴火的治疗心得122

肆 论脾胃病治则治法123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123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123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126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128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130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132
附:临床病案举例132
二、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138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138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139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140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142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150
三、治胃先治神158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158
(二)情志伤脾胃机理160
(三)治胃以治神为先161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162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167
(一)口腔外治法167
(二)吞药外敷法168
(三)敷脐疗法168
(四)灌肠疗法169
(五)贴药疗法169
(六)熏肛疗法170
(七)针刺疗法170
(八) 艾灸疗法170
(九)耳穴疗法171
(十)埋线疗法171
(十一)推拿疗法172

伍 论治唇口疾病173
一、从脾论治唇病173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173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的辨证174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176
二、口疮的辨证论治178
(一)口疮生于火,火分阴阳虚实179
(二)口疮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180
(三)口疮防复发 节饮食慎起居183
三、口味异常的辨证论治183
(一)口苦183
(二)口甜185
(三)口辣185
(四)口酸187
(五)口咸188
(六)口臭188
(七)口淡190
(八)口腻191
(九)口涩191

陆 论治食管病193
一、食道病的治疗要点193
(一)整体论治,以平为期193
(二)宣通气机,升降相宜193
(三)刚柔相济,润养为要194
(四)病证结合,内外同治194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经验195
(一)治疗用药经验195
(二)护理调养经验199
三、嗳气的辨证论治203
(一)嗳气的病因病机203
(二)嗳气的辨证205
(三)嗳气的论治205

柒 论治胃病208
一、中西医互补防止溃疡病复发208
(一)祛除胃黏膜的攻击因素208
(二)加强胃黏膜的防护因素210
二、病证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211
(一)CAG病因病机认识212
(二)CAG三步分治法213
(三)CAG临证经验辑要214
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防治218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218
(二)中医抗化理论和方法222
(三)抗化心得体会225
四、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231
(一)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232
(二)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235
(三)一弘扬——弘扬正气236
五、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240
(一)辨证论治心得241
(二)临床病案举例242
六、应对幽门螺杆菌的再思考244
(一)幽门螺杆菌也是条件致病菌244
(二)质疑“ Hp杀杀杀”247
(三)中医对Hp的独特认识248
(四)对待Hp也要讲辩证法249

捌 论治肠病252
一、肠质学说及其在肠病防治中的应用252
(一)肠质的概念252
(二)肠质的形成因素253
(三)肠质的分类253
(四)肠质与体质的关系254
(五)肠质与肠病的关系254
(六)肠质的调养255
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心得256
(一)治疗心得六则256
(二)典型病案三则259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经验261
(一)调肝四法261
(二)调脾四法263
(三)调和肝脾264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经验266
(一)治便秘心得267
(二)治便秘验方270
(三)治便秘验案271

玖 论治肝胆病274
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心得274
(一)以人为本 以正为本274
(二)清热解毒 除湿化瘀275
(三)辨病辨证 中西互参276
(四)疏肝解郁 调畅气血277
(五)调理脏腑 和胃益肾277
二、脂肪肝治疗经验280
(一)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280
(二)健脾助运化痰是治疗核心281
(三)整体局部兼治是治疗关键281
(四)病证结合用药是治疗路径282
三、升阳降阴治疗胆病284

拾 论治脾胃相关疾病287
一、从脾胃论治气化病之探讨287
(一)气化病的概述287
(二)从脾胃治疗气化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289
(三)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临床探索291
二、失眠的治疗经验294
(一)对失眠发病机理的见解295
(二)对失眠临床辨证的认识296
(三)治疗失眠用方用药经验297

附篇

壹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306
一、识证立法 选方施药306
二、守中守正 胃气为本306
三、平调平治 平淡平和307
四、法天则地 从容人事307
五、宜通宜动 升降相因308
六、熟谙药性 药尽其才309
七、相反相成 妙用药对309
八、量究轻重 质讲炮制310
九、参西辨病 善用专药311
十、药食同源 以食助药311

贰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313
一、明析理法 精选主方313
二、博采众方 各取其长314
三、善用经方 圆通活变314
四、推陈出新 自创新方315
五、活方活用 变化灵巧316
六、明晰方理 扩展应用317
七、验方单方 出奇制胜317
八、膏丹丸散 择善而从318

叁 何晓晖创制的脾胃病新方319
一、调胃十方319
二、理脾五方329
三、治肠四方333
四、治胆三方337
五、抗肿瘤方339

肆 何晓晖医话选萃342
一、中医生命在疗效342
二、四诊合参是上工343
三、舌为胃之镜344
四、湿证和湿热证的辨识345
五、调理脾胃重话疗347
六、 经方贵在活用347
七、诸治不离行气348
八、 援物类比话中药352
九、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大黄的心得353
十、三术相伍调中焦355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357
十二、莱菔子应用心得358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359
十四、 脾胃良药太子参361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362
十六、寻常虎杖用途多364
十七、急性痢疾用鲜草药最妙366
十八、锡类散治疗胃肠病有妙用367
十九、单方验方莫小觑368
二十、“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369
二十一、中药十八反须重新甄别371
二十二、服药也大有学问374
二十三、药茶保健有特色377
二十四、 评说中药配方颗粒剂378

伍 何晓晖著作与论文目录380
著作目录380
论文目录380

主要参考书籍384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欢迎投稿唠嗑。

往期精彩
抢救中医民间绝活,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学经方,我打赌你没有看过这本书!

好看你就点点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