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连载】《伤寒论》解读75-78条

【连载】《伤寒论》解读75-78条

#《伤寒论》连载

导语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伤寒论》解读1-3条
《伤寒论》解读4-6条
《伤寒论》解读7-10条
《伤寒论》解读11-14条《伤寒论》解读15-17条
《伤寒论》解读18-22条
《伤寒论》解读23-25条
《伤寒论》解读26-28条
《伤寒论》解读29-30条
《伤寒论》解读31-32条
《伤寒论》解读33-34条
《伤寒论》解读35-37条
《伤寒论》解读38-39条
《伤寒论》解读40-43条
《伤寒论》解读44-47条
《伤寒论》解读48-50条
《伤寒论》解读51-57条
《伤寒论》解读58-59条
《伤寒论》解读60-62条
《伤寒论》解读63-64条
《伤寒论》解读65-67条
《伤寒论》解读68-69条
《伤寒论》解读第70条
《伤寒论》解读71-74条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的证治。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说未切脉时,就从望诊得知,病人两手交叉自覆其心。“冒心”是心跳得快要蹦出来的感觉,医师因此让病人咳一下,而病人不咳,这必定是两耳聋听不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发汗虚导致的。“冒心”是重发汗损伤心阳致心阳虚,虚则喜按,故“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所闻”是重发汗伤肾阳,而肾开窍于耳。心肾阳虚,故心跳、两耳聋无所闻。这是从问诊所得,仲师通过望问二诊测知发汗不但损心液与肾精,而且可损心肾之阳,寓意使用汗法,注意过汗之诫。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6)

这条论述汗后饮水多和水疗致喘。

表证发汗后,津亏求救于水,宜少少温饮之。如果饮水多或饮冷水,会致水停,加之发汗又伤阳,形成阳虚不化水,水饮内停,导致寒水射肺作喘。

古代治外感发热有一种叫“水疗”,就是给病人浇灌凉水降温,如同西医的物理降温。以水灌之就是这种水疗。用凉水浇灌病人的身体使之降温,寒水闭阻皮毛,肺主皮毛,皮毛汗孔被冷水郁闭,才导致肺气不宣作喘。以上两种情况均属形寒饮冷则伤肺作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77)

这条论述汗后胃阳虚,水饮不化,呕吐,水药不得入口。发汗损伤胃阳,阳虚水饮不化,“水药不能入口,为逆”是形成呕吐上逆的意思,不是指发汗是错误治疗。即使发汗是正确治疗,但对阳虚之人,过汗会导致阳虚水饮停滞,呕逆,水药不能进。如果医者误诊为表证再发汗,必定导致胃阳重伤,而脾阳也伤,脾胃阳气损伤,寒饮上逆则呕吐更重,寒饮下注而成泄利,所以说“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

这一条论述发汗吐下后,火郁胸膈的虚烦证与两个兼证的证治。

刘渡舟说:“水证和火证,前后衔接,是本着连贯性、联系性的目的来写的。”

我们归纳一下:77条以前的太阳病,一类是太阳表证,不是麻黄汤证就是桂枝汤证;一类是邪气传里,传到阳明形成白虎汤证,或传到少阳形成小柴胡汤证;一类是邪在本经本腑,还可形成五苓散证。本条栀子豉汤证不是传经,而是通过另一种途径传变,是邪气由表传至胸膈或胸脘,太阳之气郁于胸中,邪气传里必陷胸,这种情况也叫邪陷胸膈。表邪未解,邪陷胸膈,郁而化热,热扰胸膈则虚烦不得眠。为什么称“虚烦”?虚是对实言的,指热邪未与有形之物凝结,无形之火邪扰膈而出现的烦证。烦有两重意思,一是火灼“页”,页是头的意思,火灼头就会焦头烂额,这是烦的表现;二是为火邪、热邪,指病性。“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意思是病情进一步加剧,必然出现坐卧不宁、心中愦愦、烦、无可奈何。这是比“虚烦不得眠”更重的证候。

针对这种情况,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栀子苦寒,能导心火下行,体轻,清中有宣,能解郁火;豆豉清宣解表,合栀子清宣郁热。栀子清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综合火郁发之的治则,所以清宣发散,虚烦自除。兼有短气是汗吐下致虚,因火郁不用人参而用甘草,嫌人参壅补助热,用甘草缓之,又能补气不助热;兼有呕吐,不用半夏,嫌其燥热助火邪,用生姜配栀子散火、散水饮,和胃降逆止呕吐。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枚,香豉(棉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枚,甘草(炙)二两,香豉(棉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枚,生姜(切)五两,香豉(棉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文节选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每一条文都有详细解读,十分适合伤寒新手,老手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点,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卫生室的经方高手——为了治病,竟敢给孕妇用半夏?!

● 我们常说的“津液”,到底是什么东西?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