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记“疫”】新冠诸症无良策,大黄一剂起沉疴
导Lead语
经历了这次疫情,我更加坚信中医学的博大精深,相信中医经典方的神奇疗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运用好中医这把利器,深挖病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新冠诸症无良策,大黄一剂起沉疴
——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感悟
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马周旺
庚子新春,瘟疫肆虐。荆楚大地告急,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决策部署,全国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武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名呼吸科医务工作者,我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是甘肃省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2020 年1月28日下午4 时,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安顿好住宿,我们接受了一天的理论培训,于第二天晚上,我被分配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热19病区。时值疫情高峰,患者人数暴增。病区很快满员了,对患者进行了分组管理。其中有一位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让我记忆深刻,感触颇深。
患者李某,女性,80 岁,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入院后意识不清,呈昏睡状。病情很严重,医生向家属交代了病情,下了病危通知书。开始给予吸氧、抗病毒、降血糖、纠正心功能治疗,经过半月的治疗,患者核酸转阴,意识逐渐恢复。停病危,改为病重。
可是每天出现间断咳嗽,口干,下午低热、腹胀,进食后恶心欲吐,半夜就胡言乱语。腹部X线片、生化复查排除了肠梗阻、电解质紊乱。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问题所在,病重也停不了。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大家一筹莫展。组长对我说,你是学中医的,不妨用中药试试。我看了下患者的舌象,舌体偏红,苔燥,脉弦滑。以阳明腑实证为主,给予了调胃承气汤加减。没想到,口服中药后患者第二天出现了腹泻,一夜之间上了3次厕所。老人说虽然拉肚子,但是不胀满了,全身也不发热了,饮食也增加了。大家很兴奋,都问我缘由。我琢磨着,恍然大悟,一定是大黄发挥作用了。
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盘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
《伤寒论》原文212条记载:“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患者中焦失衡,上不能宣肺,故咳嗽、喘息,中不能升,故恶心、纳差,腑气不同,化热扰神,故谵语不眠。这不就是中医理论“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道理吗?上述诸如腹胀、低热、谵语各种症状,口服中药后消失。一剂大黄解决了我们所有人的烦恼。我告诉老人别怕,调整处方后就不会腹泻了。经过后期健脾化湿、益气养阴治疗,老人恢复得很好。
出院追问病史,家人告诉我们,老人有个习惯性便秘的毛病,没想到让我给治好了,说我的中药太管用了,甘肃医疗队的中药太神奇了。留下了我的电话,回去后身体不适,就打电话让我开中药。
中药治疗新冠肺炎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防传变。中医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以玉屏风散加减,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疫疠之邪。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口服寒湿疫方、清肺排汤后,还能够防止轻症患者转为重症,这也是中医参与后,后期重症人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
该书共收入126篇文章,生动记载了广大中医药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的感人事迹。“中医出版”将在十一期间刊登书中精选文章。这将时刻提醒我们,如今来之不易的、平稳的疫情防控局势,是多少幕后英雄,包括中医药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斗争而来。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马周旺,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十一记“疫”】我在武汉打“怪兽”
● 【十一记“疫”】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