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禹治水看五行相克
洪水滔天,鲧(gn)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山海经》
“堙”就是堵塞,可见,鲧用的是水来土掩、针锋相对的办法,因为他手中有息壤这张王牌。息壤是神土,水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但反过来,息壤有多高,水也能涨多高,所以鲧失败了。
禹则用了与鲧相反的方法,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疏通水道,引洪入海,主要指导要思想是“疏导”,具体方法是先深入调研,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方针下,有序地工作,必然成功。
史记夏本纪》载:“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以土克水,鲧显然践行的是斗争哲学,而禹则顺应水性趋下的本性,进行疏导而不是围堵,这是一种“和”的理念。
值得玩味的是,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顺带收服了四方诸侯,平定洪患时,也使得九州统一,四海朝觐,天下归心,正如江河入海,孟子云:“民归之犹水之就下。”
我们熟悉的名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便是以水喻民的治国警训。从中可以看出,大禹所秉持的理念,可用于治水,也可大到用于治国,未尝不可用于治医。
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土克水,为何鲧治水失败了?如果土不克水,大禹又如何成功?其实答案早就摆在那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所以不是利用五行生克就是中医思维,一味斗争,用土克水,与见炎症感染用抗生素对抗无异。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对人体水液代谢的高度概括,后世论治水液病也因此多从肺、脾、肾三焦立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则给出了具体治法,并予详尽的脉证方药:“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审度病位,根据水液积聚部位的特性,顺势导引,排出体外,此即因势利导之法也,与大禹“开九州,通九道”如出一辙。可见,治水之要在运化和疏通,气化则水行,历代治水良方莫不如是。笔者在临证中即是遵行此原则,取效有验。现摘录医案一则如下:
2012 年4 月25 日,治一女性患者,头面及下肢浮肿,素有喘症,舌苔略腻,脉浮滑有力。
方:麻黄12g,荆芥10g,防风10g,杏仁15g,姜半夏20g,桑白皮15g,白术15g,茯苓20g,泽泻20g,苡仁30g,木瓜18g,地龙20g,泽兰30g,川牛膝15g,腹皮15g,生姜3 片。一剂肿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1》,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以“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天人相应的中医学,如何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模式,落实到具体的临证诊疗上的认识,内容包括元气、阴阳五行、升降出入、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学、脉学、辨治经验等。书中把对一元生气的重视,一以贯之于以下各篇理论探讨及临证中的理、法、方、药。阴阳学说重点对医学概念而非哲学思辨的阴阳做了初步探讨,在“守一”的前提下对阴阳学说中阴阳交感、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进行不同解读。五行学说从元气阴阳属性及其升降出入的基本运动进行认识,从理论源头到临证运用上区分了五行与五行生克的关系。
在“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的基础上,对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学两大辨证体系进行了梳理,内容涉及寒温学术的渊源、演变、交叉、异同,以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下的六经辨证、伏气温病的探讨、辛凉解表的转变、温病传变的认识等,最后对寒温统一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脉学篇”和“辨治心法”篇探讨了如何在脉学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以及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全书从说理上提挈纲领,是避免流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不示人所以然——当然,这个所以然是作者的理解范畴,作者作为中医临床医生,临证实用性始终是本书关注重点,所以,每提出一个理念,必在临证实际中印证,或参以医案,或讲述诊治体会,理论探讨紧扣临床实际,务求实用,是知其所以然而然。
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1》,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母亲是个中医(荐读)
● “汗”滴禾下土,有谁不辛苦?(荐读)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