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累已经虚了?给你补补!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家庭两头都得用跑才顾得上,哪里还能时时顾及身体健康?待到真正出了问题,身体已经“虚”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慷慨献书,分享《诸病源候论》中的去虚劳导引法,自己平常就可锻炼身体,恢复精力!
虚劳即“虚损劳伤”的简称,是由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病证总称。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积劳内伤,久虚不复,而表现为各种亏损证候者,均属于虚劳范畴。
《诸病源候论》中治疗110种病候共收录了289条导引法,在第3、第4卷虚劳病诸候中共收列了31条去虚劳导引法。具体提出了五劳、六极、七伤等病变的不同导引法,方法灵活多样,体现了中医去虚劳导引的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试论述如下:
01引动形体,导引气机
调整身形,运动肢体是去虚劳导引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调形态有多种,如:侧卧、端坐、跪坐、蹲坐、舒足坐等。运动肢体包括伸展手臂,屈伸足部,躯体的屈伸、旋转,头部的活动,自我按摩等。其中有些形体导引是模仿蛇、龙、蛤蟆等动物的行气、身体姿势和起居特点。其目的是通过正确的姿势促进人体内气血沿着正确轨道运行,同时通过肢体的导引牵动经络之气,而达到畅通气血,调理气机,生发真气,增强五脏,治疗虚损之功。
如原文:“两足跟相对,坐上,两足趾向外扒。两膝头柱席,两向外扒使急,始长舒两手,两向取势,一皆急三七。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其功法为:跪坐于席上,两足跟相对,两足趾向外扒,两膝头柱于席上,尽力分开向外扳。两手从胸前抬起,掌心向下向两则平形伸直,尽力外展,来回做21次,此法可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02调息服气,吐故纳新
在去虚劳导引法中,调息是其中的项重要内容。
其中有4条涉及调息。其调息方式亦随导引法的不同而形式各异。如“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口闭深长吸气,闭气不呼至极,然后以口慢慢吐出)。“以口徐徐内气,以鼻出之”(以口慢慢吸气,然后从鼻均匀缓慢呼出)。“鼻内气,自极七息”(用鼻吸气,尽力深吸气七次)等。
调息的主要作用为:其一,调息可促进体内真气的运行、强壮真气。体内真气的运行一方面靠上焦之宗气的推动,而宗气直接与呼吸有关;另一方面靠丹田的翕张来进行。调息可加强这两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真气的运行、强壮真气。
其二,促使体内机气的升降开合。一般说吸气时气机升、合,即先天真气上升,体外之气从穴位毛窍内合于体内;呼气时气机降、开,即先天真气下降,体内之气从穴位毛窍开张而外溢。若呼吸和姿势相配合能更好地加强体内之气的开合。因此调息能调治虚劳。
如原文:“蛤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其功法为:端身正坐,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安定精神;掌心向下,两臂上提轻松地向前平伸如蛤蟆坐姿,同时闭口以鼻轻缓匀细深长吸气,达至不能再吸时,在以口微微吐出,不使耳闻气声。这样连续做12通。此法可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等病。
03叩齿咽津,补益强壮
在去虚劳导引法中有三条论及咽津,其中两条配合叩齿。
古代养生家特别重视口中津液的补养作用。认为口中津液为肾中之精气所化。《灵枢根结》日:“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
咽津之法多首先以舌在口腔中搅动,刺激津生,然后候分数目缓缓下咽至丹田,即古人所谓“赤龙搅海”之法。
如原文:“鸡鸣时,口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撩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
其功法为:于清晨鸡鸣时分,安定心神,周身中正,意念集中,先上下牙齿相叩36次,然后以舌沿着齿外唇内或内牙龈搅动数次,待口中充满津液,轻轻鼓漱数次,而后分三日徐徐下咽至丹田,此法可以补虚劳,令人强壮。
04运用意识,形神相合
古人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与此考察人的生命活动。认为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体。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失位则三者伤矣, 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古代导引吐纳,其实质就是对人体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尤其是以神为主导。在导引吐纳当中意识的运用贯穿始终,即做到精神放松、形意相合、神注庄中、气随庄动。在《诸病源候论》去虚劳导引法中,将导引吐纳、调息与调神相配合,颇有法度。
如原文:“互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身.....其功法为:跪坐于席,放松人静,安神定志,内视心气,意想气之流动有如风吹树叶索所作响,引气下行至足,流布病所,然后渐渐起身,治疗虚劳膝冷。
《诸病源候论》中去虚劳导引法在临床上极为实用、有效,且简便易于实行,对虚劳病证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诸病源候论发微》,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诸病源候论发微》,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投稿唠嗑。
● 现代的中医,无证可辨,怎么办!
● 近90年了,中医的教材至今都没有超越这个思路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