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口臭辨清病机,可以各个击破

口臭辨清病机,可以各个击破

口臭系口中出气臭秽,自己感觉或为他人所闻到口中臭味。臭味有酸臭、腐败、霉味、果味、蒜味、焦味等不同。

中医认为,口臭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大多由火热所致,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常见实火有胃火上蒸、肠腑热结、心脾积热、痰热壅肺、肝火上亢等,常见虚火有脾虚失运、阴虚火旺等。西医将口臭的原因分为感染性、代谢性、药物性、精神性和生理性等。

生理性口臭多是因为颊舌运动过少,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受限所致,一般臭味不强烈,时间短暂;病理性口臭与口腔、耳鼻、咽喉疾病及其全身性疾病有关。五官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牙髓炎、龋 齿、牙结石、扁桃体炎、咽喉炎、萎缩性鼻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等,全身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胃食管疾病、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等,均可能出现口臭的症状。

精神性口臭也称幻觉性口臭,患者自觉口臭而客观不存 在,多伴有精神抑郁,反复求医,多由心理障碍引起。所以治疗口臭症,首先要明确诊断,找到引起口臭原因,消除原发病。

中医治疗口臭仍重在辨证,不可一律苦寒清热泻火,要分清性质虚实和脏腑部位,随证论治。

胃火口臭

成因:胃热口臭多由过食高粱肥厚、煿烤煎炸,酒食蕴积化热;或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外感邪热,内传阳明,致脾胃积热,胃热上逆,发为口臭。

主症:口内出气臭秽,或有口糜口疮,或有牙龈肿痛出血,或胃中灼热,腹胀便 秘,心烦不安,失眠,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疗:宜清胃泻火,可选用三黄泻心汤或清胃散或泻黄汤加减治之。积热日久伤 阴者,加用益胃汤养阴清热。

食积口臭

成因:食积口臭多因于暴饮暴食,过食伤脾,食积不化,腐臭之气上熏;或因劳 心思虑过度,脾气虚弱,虽食无过量,但仍因于脾弱失运,而致食物停滞,化腐发臭,浊气上逆而致口臭。

主症: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常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酸腐,大便臭秽,舌苔垢腻,脉滑。

治疗:宜消食化积,可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大便秘结者,合用小承气汤;脾胃蕴热者,加黄连、黄芩、蒲公英等。

肺热口臭

成因:肺热口臭多由外感邪热内伏于肺或内伤生火壅阻于肺,肺热上蒸口鼻,则 为口气臭秽。因肺经蕴热,故兼肺经病证,如肺痈、肺痿、咳喘、鼻渊、乳蛾等。

主症:口气臭秽,或咳嗽咯黄脓痰,或鼻塞流黄浊涕,不闻香臭,或咽喉肿痛, 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滑。

治疗:宜清肺泻火,以泻白散、千金苇茎汤加减。肺热盛,加黄芩、金银花、连 翘;肺痈,加鱼腥草、金荞麦、蒲公英等;鼻渊,加辛夷花、白芷、苍耳子等。

口臭是口、鼻、咽和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首先要找出引起口臭的原因,针对 病因去除原发病。中医重视辨证论治,要辨清病因、病性和病位,因人而异。

口臭多是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所致,治疗必须与保健相结合,平衡饮食,劳逸有度,保持口腔卫生,定时大便。

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黄、甘草煎水漱口。

酒客之口臭,可用葛花、枳椇子、陈皮煎水服以解酒化浊。

进食某些异味食物所致的口臭,可用佩兰、藿香、香薷等煎水漱口以辟秽除浊。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1971年抚州卫校毕业,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参加973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晓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大柴胡、小柴胡,辨对“症”很关键!(经方大师亲授)

名医详解长寿之穴——关元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