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他为中医声声抗争,却没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他为中医声声抗争,却没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浙江绍兴人。

少时尊绍派伤寒

何氏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何廉臣从小耳濡目染,两次乡试失利后,终弃儒学医。最初,他从同邑沈兰垞、严继春、沈云臣等医家研习医理。

越三年,对《内经》《伤寒》等经旨渐有所悟,学习金元四大家之学亦有心得。

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悉心汲取老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致力于明清各家学说的研究,收益颇多。

出游访名医,服膺温病

此后,虽于临证中颇多获效,然犹有不效者,使其深感学识不足,医术仍未臻至境。

于是,他决计放弃诊务,离绍出游访道。先后到苏州、上海等地游学,访求名家。

1886年,何廉臣来到苏州,客居一年。何廉臣服膺叶香岩温病学说,因致力于印证香岩学说,而自号印岩。此时他与在吴门设诊的绍兴名医赵晴初结为忘年交,起探讨浙东风土民情对疾病的影响,提出“绍地滨海,地处江南,民喜酒茶,感证多以温、湿居多”的见解。

他走访名医,探讨医理,深究医道,进而悟出医方之切用,全在乎洞察民情禀赋之刚柔、风土温凉之迥异,而不必死死拘泥于经方、时方之定论。

研究西医,创办中医药学报刊

何廉臣后在上海留居三年,与丁福保、周雪樵、蔡小香等沪上名医来往密切。庚子(1900)年后,西洋医学在我国日渐传播,何氏又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究,饱饫新知。

20世纪之初,何廉臣积极参与创建我国早期中医学术团体等医界社会活动。1907年周雪樵组建中国医学会,何廉臣
担任副会长。何廉臣由沪返绍后,于1908年6月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组建绍兴医药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任副总编。1909年4月,研究社更名为绍兴医学会,何廉臣担任会长。1912年在上海成立神州医药总会,何廉臣担任该会外埠评议员。为中医抗争请愿

1913年底,何廉臣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为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的抗争请愿活动。1915年,何廉臣会同胡瀛峤、裘吉生、曹炳章等人将绍兴医药研究社与绍兴医药联合会合并,成立了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何氏三次被选为该会评议长。

1921年,何廉臣主持绍兴中医考试。之后,每月举行朔望学术汇讲、病案讨论会等,对临床医生进行辅导,并定期出题进行考试。何氏还将试题答案汇编成册,名《绍兴医学课艺题解》。

1923年春,《绍兴医药学报》出版至第141期,裘吉生迁寓杭州,改组创办《三三医报》。

1924年,何廉臣另办《绍兴医药月报》,并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名医经验医案,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至1928年,《绍兴医药月报》停刊。

1929年,南京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废止中医药案”。为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中医界决定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药代表大会,何廉臣与裘吉生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何氏终因年迈体弱、重病缠身,未能亲自参加,而令其子幼廉代行,随裘吉生、曹炳章等北上抗议。

1929年秋,就在请愿斗争初获胜利之时,何廉臣却悄然泯逝。尽管“至民国十八年八月先师己归道山”,但其为保存、发扬中医学所做的贡献却永不磨灭。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何廉臣医著大成》,点击可直接购买

何炳元(1861—1929), 字廉臣, 号印岩, 晚号越中老朽, 浙江绍兴县平乐乡人。何氏出身于医学世家, 其祖父为绍兴名医何秀山。何氏一生精研医术, 阐扬医理, 汇通中西, 学验俱丰, 勤于笔耕, 著作等身, 一生最主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绍派伤寒和伏气温病两大方面, 是清末至民国年间的著名医家。

本书收录著作:《新医宗必读》《增订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实验药物学》《新纂儿科诊断学》《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绍兴医学会课艺》《何廉臣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何廉臣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END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资料:沈元良主编,《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这些药的功效都是“猜”出来的

● 新书资讯 | 何廉臣医著大成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