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体现中医治本思想,神经性头痛健脾胃而愈!

体现中医治本思想,神经性头痛健脾胃而愈!

神经性头痛
张某,女,63岁,2008年10月10日初诊。

患者头顶部疼痛,晨起眼睑浮肿,无双下肢浮肿,四肢末端偶有麻木感;夜尿2~3次,小便有泡沫;无胸闷痛,腰部怕冷,纳可,眠一般,大便日1次、质硬,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5g,熟附子10g(先煎),柴胡6g,枳壳15g,川芎15g,川木瓜20g,炙甘草8g。水煎服,日1剂,12剂。

2周后复诊,头痛消失,大便不成形,四肢末端偶有麻木感;小便有泡沫,夜尿2~3次;腰部怕冷,纳寐可,舌淡暗、边有齿印,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熟附子10g(先煎),党参20g,白术20g,云苓20g,柴胡6g,黄芩15g,桔梗15g,川芎15g,川木瓜20g,丹参15g,猪苓15g,香附15g,炙甘草8g。水煎服,日1剂,共12剂。药后头痛未发,诸症改善。

按:中医的思维历来是人体整体调节和症状靶点处理的有机结合。单纯的整体调节而忽视靶点处理是不正确的,而简单地采用靶点处理而未采用整体辨证论治更不符合中医思维的特点,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患者长短期的治疗效果。

本例患者初诊时,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属脾气亏虚,脾阳不足,寒湿困脾的证候。因脾气亏虚则无力升提,精微物质不能上达脑髓,不荣则痛。脾阳不足无法运化其产生的水湿,易外感寒湿,这进一步降低了脾气散精的功能,使头痛症状更严重。当前应温补脾气,化湿祛寒。所以处方以党参、白术、云苓、熟附子、炙甘草等为基础,意在增提脾阳,祛除寒湿,解除头痛的根源。

患者复诊时,头痛消失、舌淡暗、边有齿印、苔黄腻,属脾气亏虚,脾阳不足,寒湿化热,体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特征,应在温补脾气的同时,祛除湿热,故在基础方上加入黄芩、猪苓等清热利湿。针对靶点症状即头痛的治疗,常用的特效药物有川芎、白芷、防风、羌活、细辛等。

中医对头痛的治疗特点体现在辨经论治中,如头痛部位在厥阴则选用川芎、阳明经则是白芷、太阳经一般为羌活等。几味药物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患者主要为颠顶头痛,定位在厥阴,首选药物为川芎,木瓜、丹参、枳壳、香附等药物则增进行气活血功效。如此标本同求,虚实兼顾,方收速效。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逾四十年,崇尚学伤寒、用伤寒,为岭南经方大家。其中医药学教研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养生康复学等学科为主,主攻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药新药、中成药的研究开发等。因对仲景学说研究深入,每以经方立起沉疴,故海内外求医者甚众。本书从彭万年教授仲景学说阐微、临证经验、医案与研究三方面系统总结了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全部文稿由彭教授原作和其众多硕博士生写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了彭教授对仲景学说的领悟及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经验,对于促进《伤寒论》的研究和推广经方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主编:宋爱军,周英。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中风后通腑泄热方法不错,但治过了怎么办?

● 邪在少阳,小柴胡汤无效而温胆汤有效,辨证要点在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