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为啥老中医开了一剂药,就吃官司了?

为啥老中医开了一剂药,就吃官司了?
昨日,备受关注的《老中医》正式上线了,
想必大家都已经搬好小板凳,
坐在电视机前准备吃瓜了。

一开场,我们的主人公翁泉海就吃上了医疗官司,
上海一家富商的秦老爷重病,
多方求助名医无果,
听闻上海滩刚来了一位孟河神医,

就请翁泉海至家中看病,
老翁看后直接判了秦老师死罪,
说命不久矣,
秦老爷的老大哥求开一味药再走,
于是,
老翁刷刷刷,开了个“安慰方”。

秦老爷当晚就服了药,
当夜毙命……

原来,秦老爷治病心急,
当夜服了两位医生的药,
中了“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

//小剧场:“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与相畏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十九畏属于配伍禁忌,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别一种药物所抑制,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是使用剧毒烈性药物宜使用的配伍方法,并非配伍禁忌。两者的涵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自古争议大◆◆

十八反、十九畏属古今用药配伍禁忌,争议比较大。

持否定态度者认为古今相畏相反药物同用的例子不少,如《金匮要略》的甘遂半夏汤就是甘遂与甘草配伍,《医宗金鉴》的海藻玉壶汤则是海藻与甘草配伍,今人亦有用人参与五灵脂配伍治胃脘久痛者,均未见到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产生。因而认为全无意义,全盘否定。

持肯定态度者则认为古人的认识是经验总结,近人亦有科研实验证实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配伍,则随甘草的剂量增大而毒性增加。认为十八反、十九畏是绝对的配伍禁忌。

上述两种态度均不可取。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药物原则上不能同用,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没有确定反畏药适应范围和没有弄清反畏药能否同用机理之前,应持审慎态度,在没有充分证据及实际应用经验时仍宜严肃对待,谨慎小心为是,避免盲目配伍应用。

剧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
小铃医当街摆摊儿,
诵《内经》、辨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就是说无论是哪一脏腑受邪功能失调后都能导致咳嗽,
咳是咳,嗽是嗽,
“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
简直是个行走的“养生堂”啊!
小编一查,小铃医的扮演者陈月末,
就是陈宝国的儿子呀,
可谓是“父子兵齐上阵”,
按照剧情发展,
两位应该会有很多对手戏,
一个正统师承,
一个江湖铃医,
期待两代人演技的碰撞啊……

剧中多次将镜头对准小铃医母亲手中的铃铛,

小编猜想,
编剧也是想唤起大众对传统习俗的记忆。

//小剧场:铃医//

走方郎中游走于乡间为人治病,手持一个串铃,以铃响声招呼病家。所以游走行医的民间医生,也称为“铃医”。

串铃是其物化民俗特征。串铃也叫虎撑,相传是孙思邈给一个老虎拔除卡在喉咙里的骨头时,放在老虎嘴里以防止老虎咬伤用的。

后来游方郎中一方面用串铃招徕患者,一方面告示自己医德医术师从孙思邈,可以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串铃作为行医人的标志,其使用也是有规则的。

刚出道不久的医生只能在胸前摇铃;与肩平齐摇动则说明行医经验丰富,医术不错;高过头顶摇铃说明有独到绝活,医术高明。当然还有一条规矩,就是行至药铺前不能摇铃,因为药铺一般都悬挂孙思邈画像,在祖师门前摇铃为不敬。

◆◆铃医治病特点◆◆

铃医治病有三个特点,《串雅》中写道:“走医有三字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

由于铃医周游四方行医的特点, 决定了治病必须贱、验、廉,即所谓“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铃医极少用补药,也绝对不会有服药到几十剂、几个月而病自愈的治病风格。

铃医治病多内外兼治,但对外科疾病和奇病杂症治法较为娴熟。如对外疡、疥、癣、瘤、 痣有很多外用方药,而对无痛拔牙、烫伤、溺水、中恶卒死、砒中毒等也各有招术。

铃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拔罐、膏药、填脐、涂掌、烘、蒸、熨吸等,无所不能。铃医还善用单方,如用生半夏塞鼻治疗中风不语,赤小豆疗痈疖,土蜂房疗脱疽,五倍子涂足治口舌生疮。不管何种方法,何种方药,都本着便宜、方便的原则,且以验为要。
在《苏沈良方》中曾记载,欧阳修得泻利暴下病,国医不能愈。他夫人说:“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欧阳修说:“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背着他把从铃医处买来的药与国医药混在一起给欧阳修吃,一服而愈。欧阳修知道后将这位铃医找来,以重金求其方,商讨良久铃医才告诉他:药方很简单,只用一味车前子,研为末,米饮下二钱匕而已。并告诉欧阳修:“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因为铃医的技术,都是师徒口授,虽注重经验,但没有很多理论支撑,所用的方子虽然学自前人,但又不能尽通古人之意。那些游走江湖四方行医者, 数是无名之辈,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得不到正统医家的承认。

总而言之,铃医之中医术高低参差不齐。
有些确实凭几种民间疗法和祖传医术,疗效很好。
而有些医生仅粗通医术,略知药性,
甚至有些医生以卖药为最终目的。
所以,铃医做得好就是行走的“养生堂”,
做不好,就是祸害百姓的“江湖郎中”,
像“权健”这样的,古代也有!

但是民间单方验方也有很多神奇的功效,
对丰富传统中医学宝库起到了巨大作用。

小编就剧透到这里了…
大家可以在留言区找剧中bug,
毕竟,追剧挑刺儿也是一种乐趣呢!

根据剧中主角翁泉海的经历,
推测原型为孟河医派【丁甘仁】,

想知道更多老中医方药经验……
就去读书吧!

……这不是广告……

给大家推荐《孟河大家丁甘仁方药论著选【丁甘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描二维码可购书)

内容推荐
《药性辑要》,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17年。该书分为三篇,分为药性总义、药性辑要卷上与药性辑要卷下。药性总义介绍了药物的气、味及其运用的总则;“药性辑要卷上”辑录了163种草部药;“药性辑要卷下”辑录了83种木部药、45种果部药、8种菜部药、23种金古部药、3种土部药、8种人部药、19种兽部药、5种禽部药、24种虫鱼部药以及药性赋。所选药物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又从《本草从新》中补人了部分药物,并标以“增补”二字以示区别。该书的文体以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的骈体为主;对于增补部分,亦采用骈文,以便于诵读。该书对药物所增补的注释则采用《本草纲目》及《本草从新》。对于部分药物,还加了按语,专门介绍了用药的宜忌等。

《沐树德堂丸散集》,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07 年。该书先以功效与证类为纲,辑录了补益心肾、脾胃泄泻、痰饮咳嗽、诸风伤寒、诸火暑湿、痧气的 162种丸散膏丹剂;又以科别为纲,辑录了妇科、儿科、眼科、外科63种丸散膏丹剂;后以剂型为纲,辑录了胶、膏、花露、药酒香油、膏药的64种方剂。书末,还辑录了丁氏经验内科33种、丁氏经验外科53种丸散膏丹剂。所辑录的方剂,并未列及药物组成、剂量、制作方法等,而是重点介绍了方剂的服用方法和功效。尤为可贵的是,篇末还附录了丁氏戒烟局的批示及膏丸及单稿、丁氏加减林文忠公真方戒烟补正丸、丁氏参燕百补戒烟膏丸等。该书是民国时期较全面的中成药集大成者之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整理发表,十八反、十九畏相关文字作者:颜正华;铃医相关文字摘自《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投稿唠嗑。

● 这些名医到底是怎么学的??!!

● 如何让中药到达病位,指哪打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