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处暑
作者/张湖德、张明亮⊙编辑/刘颖、剑光
处暑,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150时即为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所以古人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特征明显。
处暑节后,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此时休息也要相应地调整。处暑之时,正确的导引和饮食养生可以帮助大家顺应天时,增进健康。
处暑导引健身法——反捶背脊式
操作方法
两手握空拳,并反手在背后沿着脊柱两边轻轻捶打。
医学原理
人体“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脊柱为人体之“脊梁”,统为脏腑、神经之枢纽。轻轻捶打背脊,能够起到催发阳气、补肾、壮骨、健腰等作用;同时,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也会变得通畅,对于调节肺脏功能也有很大的好处。
适应人群
这一导引术非常适合长期处于坐姿及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们。因为伏案工作或学习时,两臂向前伸展,为保证两臂的活动性,身体的重心利用杠杆原理而前倾,脊柱始终处于负重状态,长期这样容易导致腰部疾患。
而最有效的锻炼方法就是做反向锻炼,两拳在身体背后敲击,自然就会有两臂向后的伸展和两肩的外展,以及两肩胛骨在身后的挤压,这本身就对颈肩部位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要领歌诀
处暑盘坐,西南为初。两臂侧伸,向后划弧。
双握空拳,眼贴骶骨。俯身向前,拳护脊柱。
轻轻捶打,如将琴抚。自下而上,转体左顾。
头身转正,捶打变术。自上而下,直至骶骨。
双拳捶打,力量匀布。节奏韵律,怡然适度。
反向施为,动作如故。左右连贯,三遍其复。
头身转正,还归本初。静观片刻,气行脉注。
处暑饮食养生法
处暑饮食原则
中医养生学家指出“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这就是说,在饮食调理上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少用椒、葱、薤、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如果兼有纳差咳嗽者可吃一些山药、白果、核桃、杏仁、茯苓等健脾益肺之品;气短易感者可选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口干明显,干咳无痰者可选麦冬、天冬、玉竹、大枣等甘润之品。
处暑饮食习俗
鸭味甘性凉,符合处暑饮食养生的原则,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处暑营养餐
荠菜山楂茶
原料:鲜荠菜200克,山楂30克。
做法:将山楂去籽洗净,切成片,盛入碗中备用。将荠菜去杂连根茎及花、叶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加足量的水,大火煮沸,加山楂片,改用小火煨煮20分钟即成。
功效:和脾化痰、行气散瘀、降脂降压,适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
三鲜丝瓜
原料:鲜嫩丝瓜250克,西红柿100克,嫩毛豆米50克,植物油、葱花、姜末、盐、味精、湿淀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丝瓜去外皮,洗净,切成3厘米的长条。西红柿用清水反复洗净后连皮切成薄片。嫩毛豆米用清水洗净后盛入碗中备用。炒锅置火上,放植物油,油至六成熟时,放入丝瓜,翻炒片刻,加清汤适量,放入毛豆米、西红柿片,加葱花、姜末,大火烧沸,焖10分钟,加盐、味精炒匀,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即成。
功效:清心除烦、凉血解毒、止渴。
木耳炒猪肝
原料:黑木耳25克,猪肚250克,青蒜50克,植物油、酱油、盐、白糖、陈醋、姜末、味精、湿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切成小片,猪肚切成薄片。姜末放入热油锅中,炸香后投入木耳、猪肚片和青蒜翻炒后,烹入料酒,加白糖、精盐、酱油和适量清水,煮沸后,用湿淀粉勾芡,打散入味精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补虚益气。适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胃炎、胃下垂。
百合炒马蹄
原料:鲜百合240克,碎猪肉160克,马蹄10粒,姜蓉2茶匙,糖、盐各1/2茶匙,生抽1茶匙,水1汤匙,油、生粉各1/2汤匙。上汤2汤匙,蚝油、麻油各1茶匙。
做法:鲜百合切开,洗净沥干;马蹄去皮剁碎。碎猪肉加入腌料,腌15分钟。烧热锅,下油1汤匙,炒熟碎猪肉,放入鲜百合、马蹄及姜蓉,炒匀,最后加调味料,炒至汁干即成。百合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燥、脾虚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马蹄可消痰清积食,配上少许姜及肉碎,增加鲜味,不寒又不燥。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中医的时间智慧》《<黄帝内经>二十节气营养食谱》
【点击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