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物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清楚这些细胞的一切结构特征、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是如何综合产生思维的。

普天之下,事和理是在一起的,故王夫之说“道在器中”,形而上的道就在形而下的器中,即理在事中。南怀瑾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在理上应该存在的东西,但我们并未见到实事实物,这是因为我们见识不广,经验不够,历事不多的关系。反之,如果只见其事而不明其理,则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但其理是一定存在的。”

我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人类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提出一些“猜想”来,说“可能是这样的”,待后人继续去探索,去论证。我曾经提出过“人体新系猜想”。经过验证,或否定,或肯定,科学就进步了。今天又提出了一个“心物变恒定律”,供大家参考。

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宇宙间实质上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心,一是物。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心是主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准;相对而言,物是客观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出。近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用微观的分析法对“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但对宏观的“心”的研究而言,仍然远远落后于东方世界。比之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之言,尤其是道家学说和印度的释家学说,更是望尘莫及了。

物是什么
在现实世界中,“物”是宇宙万物,是与心相对立的宇宙和宇宙中一切非精神性的东西。宇宙间凡看得见,摸得着,或测得到的东西都叫物。按《周易》“太极生两仪”而论,太极之内只有心与物两仪,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其他一切对待都只是心和物的衍化物及其属性而已。

从认识这个角度而言,心是能识、能思的主体,物即是被识、被知的客体。如果只有能识的主体而没有被识的客体,则主体即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反之,如果只有被识的客体而没有能识的主体,这个客体同样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由此可见: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共存共失的。如果脑是产生精神(心)的物质,精神是脑(物质)的功能的话,两者同样是共存共失,不分先后的。

作为概念的物只有一,作为具体的物则推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胜数,无法穷尽。其中有一物却与众不同,那就是人脑。人脑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来源于宇宙万物,与万物是一体的,是人心的载体,最后将回归宇宙。在现实世界中,人心是人脑的功能,是指思维功能的那部分“心象”是可以证得的。证得了“物”中之脑的结构与代谢对论证“心”是有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科学中已有一专门的研究脑的“脑科学”,其分支学科:有研究形态结构的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等;有研究生理功能的脑生理学、脑电波学;有研究脑物质代谢的生物化学;有专门研究脑与整个神经系统的病理学和临床各科。本文不探讨这些学科的具体内容,但却又必须涉及这些学科某些具体观点和客观材料。

我们知道,一个大脑神经元是如同一个蝌蚪状的细胞,周围是细胞膜,内含丰富的细胞质,中心为细胞核。一边为长长的轴状突,将神经元中的信息沿着此轴送出去;另一边是枝枝丫丫的树状突,通过它和周围其他神经细胞接触以交换信息。这门学科为心(思维)的研究提供了物的基础。业已证明脑和思维是共存的。但很遗憾,迄今为止,人类还不清楚这些细胞的一切结构特征、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是如何综合产生思维的。

推荐一本最近很火的书——《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作者:匡调元。

匡调元是谁?
匡老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家。

匡调元教授的研究从体质病理学新说,发展到人体体质学、体质食疗学,从理论扩展到实践。他的学术观点受到许多全国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1991年5月,著名中医专家姜春华教授评价:“匡教授首先提出中医体质与体质病理学理论,先后经十四年之探索写成体质学说一书,提出独特之体系,新的体质分型及辨质论治等观点,形成人体体质学的一个新学派,为中西医学史上杰出成就。”1993年9月,著名的钱学森教授提出:“您的人体体质学可能就是我说的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人体学。”

这里有本书的部分目录。

优酷网有匡老的讲座视频。

(扫码下单)
推荐书:《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点击可直接购买

本书及时地深入发掘<<黄帝内径>>的价值,並发现了其核心思想是: 在"天人合一". "心物一元"哲理指导下的精气神合一的"神本论"。这一发现将提升当前中医人临床治病救人的观点: 从形而下转向形而上, 从重物质转向心物并重。久而久之,将改变人类医学模式。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把你的个性,用中医分个类!(专业贴)

我看病从来不唯经方,原因如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