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西医不能治愈的疼痛,小小银针搞定(简单易学)

西医不能治愈的疼痛,小小银针搞定(简单易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中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董福慧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和科研,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并根据皮神经卡压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铍针疗法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其所使用的铍针起自古代九针。

“九针”是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用的一套针具,共9种,共包括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针具,《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九针”的尺寸、外形和用途。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①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②明确的局部压痛点;③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④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⑤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有大量常见的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和不适,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或“风湿性疾病”的,有相当数量属于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被“卡压”而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这些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

术中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降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可松解粘连,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张力性刺激和压迫,以缓解疼痛。它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此外由于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常用操作手法

疾刺法

主要用于针刺躯干、腰背、四肢的皮神经卡压点。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诊断明确的皮神经卡压点的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铍针按预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压点,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的一种方法。进针深度要视患者的胖瘦及病变部位,以及轻、中、重的不同压痛点,因人因病而异,灵活应用, 一般进针深度为3~5cm。

点刺法

主要用于卡压处肌肉组织较薄的头部及四肢末梢。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诊断明确的皮神经卡压点旁,右手持铍针垂直在卡压点上用针尖点刺, 不留针,轻点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方法。一般进针较浅(不超过0.5cm)。

刺割法

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医者持针刺入预先选定的部位(部位一定要准确)达一定深度后,用针头的刀刃来回划割一下,通常划动度在1cm左右,以划破条索为目的,动作轻巧灵活,不可粗暴。

复式手法

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且卡压部位较深的情况。这种进针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采用疾刺法,右手迅速将针刺入诊断明确的卡压部位并一次到位;第二步是采用手法辅助,即用左手拇指在按压疾刺后,继而更换捏拿、收放、弹拨等手法,使局部组织放松,以减少阻力,并且初步让铍针与卡压的条索接触以确保铍针刺入的准确性;第三步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采用刺割法。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10年来“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40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
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
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
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这些特色技术经过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编写单位有关同仁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具有较为可观的推广价值。
为了便于传播,本书采用了相对统一的编写体例,
适配相应的视频内容,
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读者使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版权声明
本文本分文字摘自《杏林绝活》,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这位中医,诊病有态度!行事有性格!

● 对于中风的治疗,正确运用虫类药是关键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