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学《伤寒论》必备的童子功

学《伤寒论》必备的童子功
:此书大善,乃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班同学几人一组精心编著,其中不乏当今的名医大家,真是令人钦佩!”“对难点的把握十分深刻。课堂上老师没有讲清、教材中含糊的疑难之处,在此套书中大半可寻得答案。

学习中医背下《伤寒论》有多大用处?
网友:乔墩明
所谓对经典的课时“不少于40学时”,对于《伤寒论》这样的经典来说,学时如此短暂,没什么可值得自信的。相信不少现在的大学生一周的时间都大于这40学时。

学习《伤寒论》的知友都知道已故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刘老是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的副主编,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让徒弟单志华先生学习伤寒论的:先生对我要求严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话讲:我的学生就得讲究“背”,什么叫学问?肚子里得有几本书。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文辞古奥,文意隽永,含蓄吐纳,非常耐人寻味。

我在正式学习这本书之前,先生要求我先背诵清朝《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心法要诀》《金匮心法要诀》,还有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等。那会儿年轻,记忆力没问题,工作之余用了几个月时间,基本背完。每次去先生处,他先考我书背得怎么样?然后再布置下一步。

张仲景的这部书历代医家有不少注释,首开其端的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注本,据考证,成无己活了90余岁,而用于注书的时间竟达40余年。其宗旨是本着《黄帝内经》为《伤寒论》作注解的。

先生属于“尊经派”,要求我详细阅读成无己的伤寒论注本,同时主要参考清朝伤寒大家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以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其时先生的著作《伤寒论通俗讲话》已经出版发行——这部书同样是我学习的重点,书翻得纸边已经部分被“吃掉”。作为正式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准备与专业铺垫,我经历了大约一年时间。

这之后又用一年时间攻读背诵《伤寒论》原著398条经文、113个经方(包括药味组成、剂量、煎服法)。并进一步研读有代表性的各家注本。按照先生给我定的学习单元,每结束一个单元,要我写出学习体会。以提问答疑的方式条分缕析地解答我的问题。真正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后来我问先生,中医学院本科教材《伤寒论讲义》要求150个学时结束,可我却学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太笨了?先生笑了,随口带出一句:那(指教材)都是白搭。说学经典一定要落实到原著上,要跟张仲景“说上话”。仲景方我们叫经方,药少而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且方义隽永,药味精当,耐人寻味,不可思议。我是专搞伤寒的,你很幸运,跟你老师吃学术上的“小灶”。

为什么当今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普遍临床能力低?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以“应试”为标准,哪来的实际本领和悟性?中医这门学科不拜师就很难有境界的升华。如同子贡评价他的老师孔子时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所以,学习—升堂—入室,这三者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医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学科,古人讲:“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旨耶?”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是才能高超见识绝妙的人,怎么可能探讨其中的道理旨趣呢?

背诵的好处诚如斯言。

其实,背诵《伤寒论》全文的确难度甚大,尤其对于缺乏童子功的成年人来说。但是,如果说熟读或者背诵《伤寒论》中重要条文的话,其实并不会耽误很多时间,比起英语四级都要简单多了,我们何必还没有开始,就先有了惧心呢?在《名老中医之路》上,诸前贤强调背诵者就更多了。

比如——
陈鼎三先生: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论》《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这可不是那些不背书就要“灵机活动”者的借口)。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吴棹仙先生: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le)解经字字有出处。
谢海洲先生: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临床时初有方,后无方,最后又有方。这种意境都是背诵、记忆、实践、提高的过程。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到一段落,可以暂放,再另起第二段落,记熟了再开始第三段。《金匮要略》我就是这样分条分段背诵的,一共四百条都能朗朗上口,永志不忘,并可由此及彼,互相联想,互相印证。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正如日本汉方界的大高手大塚敬节说:“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论》,这是汤本求真先生对于我的恩赐。”对于初学者的所谓攻读,至少熟读并有选择的背诵定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请不要找种种借口逃避掉背诵《伤寒论》的工夫,这样将来才可能在临床上直接发现对应的方证,信手拈来,八面玲珑。

网友:徐军帅
我们学校的前前前任校长尚校长的话来说,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祖师爷给自己的徒弟写的教材,这一点你读读伤寒论序就能读出来点这意思。过去学中医的话,哪有不背这个的。别的不说,脾胃病、外感病、心脑循环疾病这些常见多发的中医优势病种,在你这能体现一下吧?《伤寒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理法方药,或者是松散的中基、中诊、方剂、中药,就是良医和庸医的差别吧。

网友:第一高度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能背最好是背一下,但是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么死记硬背也不会有好效果,用不到临床上。我个人觉得读古人的书需要有好的注本,而好注本的原则是注释的人必须是有真本事的实践高手,而不是某名牌大学的某个教授。我看过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解讲座,最有条理最清晰的就是胡希恕的注本,而胡希恕的临床实力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日本人特别推崇他。另外,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也很有必要好好学学,推荐赵绍琴的《温病纵横》,而且赵绍琴也是临床高手,不用我多说了。

怎么学习?
《伤寒论》一书,怎么学习,如何解读各个条文,中医研究院1978级的研究生们,想了个笨办法——自己动手,集体整理。他们编写了一本书,叫《<伤寒论注评>》,初稿完成之后,不断接受检验,边学边改,边学边增加内容,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叫上师弟师妹们都参与进来,工程浩大,阵势也很大。所以,1979级和1980级的一些研究生也参与了修改工作,参与者们都很认真,似乎都有种编纂《四库全书》的使命感。

面世
好书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当然,很多中医专家也参与了指导、审定工作,所以出了精品。“好东西,都是聪明人下笨工夫做出来的”。

当时编书的定位很明确,1984年秋,在这本书的前言里面,说道:“这次付印一则作为研究生院《伤寒论》教学参考之用,一则作为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的学习参考。”

后来,这本书在201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出版的一共四本书。
分别是《<黄帝内经•素问>注评》《<黄帝内经•灵枢>注评》《<伤寒论>注评》《<金匮要略>注评》,是一个系列丛书,丛书名叫《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
当我还是研究生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读过《<伤寒论>注评》,第一次见到便爱不释手,借回宿舍,拜读了许久,内心欢喜。好书,不一定非要自己去买,一方面,书非借不能读也;再者,学生时代,除了教材,哪有几本像样的床头书,也没有太多意识去买书,可以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吸引力、亲和力、战斗力、意志力、购买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执行力、公信力、驾驭力、生命力、注意力、感染力、理解力、弹跳力、免疫力、巧克力、各种力……

这本书,网上一直卖得紧俏。

如今,这四本书又和大家见面了,都是典藏版的,其中就包括我最喜欢的《<伤寒论注评>(典藏版)》。

典藏版前言
本套《中医经典注评丛书》自2011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去6年了,其间多次重印,成为我社学术著作的品牌之一,赢得了良好口碑。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广大读者客观、中肯的评价:“此书大善,乃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班同学几人一组精心编著,其中不乏当今的名医大家,真是令人钦佩!”“对难点的把握十分深刻。课堂上老师没有讲清、教材中含糊的疑难之处,在此套书中大半可寻得答案。”“注释散而不乱,排版十分宜人,阅读很有快感。”“虽无具体病案,却多有临床运用的概括。”“内容详尽易懂,直奔主题,字字珠玑。是一套经典的好书。”

朱熹曰:“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愿广大读者能典藏此套丛书,作为案头必备,学而时习之。为了便于收藏并时常翻阅,现出版“典藏版”以飨读者。

刚拿到书,给大家分享一下内容。

本书的编写体例,前言部分说得很清楚啦,国医大师王琦老师当时在教研室工作,为本书出了很多力。

这是书的目录。

书中有很多名家验案,都是精心挑选的,图为陈慎吾老先生的验案。

恢宏大气的封面,高颜值,触摸起来非常有质感。

读书是最幸福的
书香五月,阅读人生。感觉又要再学习一遍《伤寒论》啦,经典条文不背诵个十几遍,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是啊,开方没底气。

想深入学习,就需要注解,《<伤寒论注评>(典藏版)》推荐给你。

(扫码下单)
,可以下单。
,可以下单。
,可以下单。

推荐书:《<伤寒论>注评(典藏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伤寒论>注评(典藏版)》,点击可直接购买

本书按宋赵开美本条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评注,其编写体例是继每条原文后,分列[校勘][词解][句解][提要][选注][评述]等项,对附有方剂的条文每方之后复列[方解][验案][评述]等项目。条文及方剂的[评述]部分多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学习研究心得,而[验案]一项则选择前贤应用经方佳案予以评析,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服务。

END
本文综合知乎,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伤寒论>注评(典藏版)》。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大家都在看↓
深山老林写医书,思想震撼无数人!

【中医人生连载】带状疱疹第一个针刺的穴位是它!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