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养心胶囊不养心,按图索骥多误人

养心胶囊不养心,按图索骥多误人
:《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的作者王晓军是一名普通的基层中医医生,这本书是他临床应用经方案例集,所选案例不在于疑难,也不在于有效,其可贵之处在于医案后面的解说,这是他选方遣药的所思所想,这是他多年临床的经验心得。这首经方方证如何识别?这段经典原文如何理解?为什么选此方,为什么要合彼方?又为什么要如此加减变化?等等。读这样的医案能起到答疑解惑、启发心思的效果,特别适合于当今的基层医生阅读。

房颤失眠案

患者,男性,58岁,身高173cm,体重66kg。

2018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房颤,失眠。

病程描述:半年前在走路时突发心跳过速,浑身无力,出汗,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房颤,与7年前做主动脉瓣置换术无关,嘱其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与养心胶囊。近来发病次数增加,有时几天一次,有时一天几次。其间伴随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一般情况:失眠,纳可,精神好。体诊:形瘦,脸红,掌红,舌紫暗,苔白且稍燥,咽不红。腹诊:心下无抵抗。脉弦缓。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五味子(即与苓桂味甘汤合方),方中桂枝、肉桂同用,茯苓可以用至40g。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6g,栝楼根15g,黄芩5g,牡蛎20g,甘草10g,茯苓40g,五味子6g,肉桂10g。

6月7日反馈:服药期间房颤短暂发作2次,脸与手掌颜色不是很红了,也有精神了,效果很好。唯失眠改善不明显。现上午9~12点眼涩不想睁,想睡觉但睡不着,晚上睡不踏实。

处方:上方五味子加至10g续服。

我们不是对某一二症状用药,而是调整其整体状态。患者对疗效很满意,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快!
处方:再加红枣30g,这样等于是柴桂姜汤合方苓桂味甘汤、苓桂枣甘汤。
6月27日患者反馈:所有症状都大有改善。脸、手掌不红了,睡眠也改善了,房颤这段时间没犯。可是前几天出去旅游,出现头痛,咽喉肿痛,不发热,睡眠也不太好了,自行吃了清热的药后,咽喉还痛。
处方:原方去五味子、大枣、肉桂、茯苓,桂枝、干姜各减为5g,黄芩加至12g,生甘草加至15g,再加石膏20g、桔梗10g,续服。
此方先用5剂,观察一下是否好转,再决定治疗方向。
服上方后,患者今有阵咳,咽痒有痰,早上咳黄痰。
处方:再去干姜、桂枝,加苏叶、防风各10g。
【体悟】

心脏有自己的一套电生理系统,心脏的搏动受植物神经的调控,这些都是西医学呈现给我们的微观研究成果。心律与心率的失常,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当然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心脏失代偿状态也会导致房颤。

本案经检查证实非主动脉瓣置换所引发,而且患者的各种体征显示处于一种虚弱的状态,如果心排血量不足,人体的补偿机制会令心率加快,过度时就会出现房颤。解决房颤西药一般选用胺碘酮,更严重者用射频消融术。
中医治疗抓住患者的即时矛盾——虚弱而导致的失代偿,选用具有调节神经紧张的柴胡剂,加上有强壮作用、补充血容量不足的柴桂姜汤,再用茯苓补充电解质,五味子强心,苓桂枣甘汤补虚,这样来理解这张方的组合,就不难理解为何能够那么快见效了。
其实中医的优势在于方与药,但中医的理论确实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用西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不是也能很好地阐述中医组方的机理吗?难道非得用阴阳五行来理解与解释才行吗?
或许笔者在阐述选方用药的思路时,读者会感觉很另类,其实呢,曲到高处和自寡,悟到深时谁能知?即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书万卷。

本文节选自《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提要

王晓军曾跟师黄煌教授,在继承黄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方路、方链学说,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诊治各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本书收录了60例王晓军亲诊病案,每则医案不仅真实记录了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而且还详尽介绍了自己的诊治思路,如何选方用药,如何转方接方,其中的思考及经验教训,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说理方面,少了阴阳五行等理论说道,多融入一些临床及现代医学知识;少了人与亦云的俗套陈词,多了作者自己的独立思考,更多的指明用方的切实证据以及临证抓手,让读者可师可法,有所启迪。
全书贴近临床,简明直白,平实真切,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可资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经方爱好者学习、借鉴、参考。

作者自序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中医医生,9岁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习中医,14岁背诵《伤寒论》,但前面背诵后面忘记,而且水平始终停留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状态;19岁进入中医临床,不知不觉已经30余年了,虽然也偶尔学用一下仲景方药,但因为没有真正领会仲师处方用药之心法,所以在应用时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并且加减药物不得其要,临床疗效往往差强人意,这都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没有名师的点拨、引导,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倍感艰辛。

中医学派林立,体系繁多,且各持己见,而又似乎都有道理,往往令人莫衷一是而不知所从,令笔者时常感叹:不读书则大脑空洞无物而无可依凭,但读书越多却又觉得无法判断孰是孰非而漫无定见……非常幸运的是,2008年的春天我发现了“黄煌经方沙龙”网站,一下子被其中的文章和真实、生动而且精彩纷呈的案例吸引住了,并且跟随该网站中的引导阅读了黄煌教授的全部著作,特别是当读到黄老师的“有过对中医教科书理论虔诚的信仰,有过面对中医前途而找不到答案时的迷茫和困惑……有过怀疑而又不敢怀疑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也有过大彻大悟后的痛快淋漓……”(见《张仲景50味药证序》)这段文字时不经意之间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通过深入地学习黄师著作,并将之验证于临床,我深深地被黄师所提出的方- 病- 人三角辨证的经方医学思维所折服。黄师的这个思维体系来自对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精心梳理并实用的解读,来自对临床实际疗效的观察总结和无数次的重复求证……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笔者临证亲自诊治的医案。医案是医生临床诊疗真实的还原和记录,笔者平时非常喜爱阅读,因为通过阅读医案可以给我们临证用方带来灵感并大大拓宽我们的用方思路。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医案脱离临床实际,其中描述了很多疑难病案。例如十多年的顽疾竟然用两三剂药治愈了,却也没有讲清楚其处方用药背后具体的思路方法,即为什么选某方、为什么要合某方,又为什么要增减某味药物等,这样的医案除了让读者羡慕之外百无一用。恩师黄煌教授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笔者时刻铭记于心。这本书所有的医案均附录了笔者诊疗思路的全过程,意在抛砖引玉,为中医学术的传承贡献个人的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王晓军,河南南阳人,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后跟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继承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方路、方链学说,使得学习经方更加直观、通俗、实用,其所创立的中医学习平台“经方研习社”,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近300人。
王晓军具有30年中医内科临证经验,善于用经方诊治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症,并时常受邀在全国各地坐诊及进行中医临床课程讲解,诊病疗效好,讲课通俗易懂,受到基层中医医生以及患者的一致推崇欢迎。
王晓军与黄煌老师合著的《黄煌经方助记手册》于2019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喜爱。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作者王晓军,陈伟,王晓彬。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强骨饮——治疗骨质疏松的良方

● 老先生秘而不传的“退热十二法”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