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中医对“杂病”的一些思考
什么是杂病?对于这个问题,难以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杂病这个概念,据目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灵枢杂病》篇中,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证,如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为杂病。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由于战乱频繁,以致原书流散于民间,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即传于后世的《金匮要略》。这里的杂病泛指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
还有一种观点,将疑难病症统称之为杂病。
我个人认为,杂病应指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病机复杂、病程较久、治疗困难的一类病症,即使是外感疾病,如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等,经过失治误治,成为坏证、变证,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脏腑、营卫、气血、经络,外感疾病也就变成内伤杂病了,这时治序,就须遵循治疗杂病的规律去进杂病的治疗颇为棘手。
因为杂病病因较为复杂,基本病机多是由于机体失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等导致;杂病的基本特点是时间久、病情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因此单纯用汗、吐、下、温、清、消、补已不能适应杂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的变化。
和法是运用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的方法,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治疗疾病,因此应对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的杂病,唯有和法方能胜任。
和法是治疗杂病总的大法,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调和阴阳法、表里双解法、寒热共用法、扶正祛邪法、调理气血法、疏通经络法、调理脏腑法、疏肝理气法等等。
杂病治疗往往需要两法合用、三法合用,甚至更多法合用,很少单独用一法施治,数法合用是常事。
杂病治疗的用药特点也有所不同,或寒热共用,或数脏并调,或奇正并用,或攻补兼施,药味往往较多,剂量较大,总之是一个“杂”字,这和杂病本身病情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受损是相关联的,和现代医学针对复杂疾病实施多靶点治疗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金匮要略》是目前所知中医治疗杂病的第一部专著,在该书中张仲景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谨查阴阳而调,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确立了以病名为分类,脏腑辨证为核心,运用四诊八纲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治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标志,成为后世医家治疗杂病的临床宝典和研究杂病治疗不竭灵感的源泉,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我们对杂病的治疗。
后世如沈金鳘《杂病源流犀烛》、徐大椿《杂病源》、李杲《杂病方论》、彭浩《杂病正传》、刘纯《杂病治例》《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景岳全书杂证谟》、霍英兆《杂证全书》、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等杂病专著,承仲景遗绪,各有建树,推动了杂病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取法乎上。
————节选《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曾定伦,家学渊博,师从名家,
其父曾汉昌早年跟随名医曾雪樵学医,
曾花费精力著《温病条辨歌括》一书,
时人争相传抄,影响广泛。
曾老师80年代创立新说治中风,
并专注内科杂病,强调辨证
方剂运用灵活。
部分目录
此书有大量详尽的真实医案的记载、总结和追访,突出其疗效显著,见解独到,发人深思。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
(扫码可下单哦)
购买可或扫码
END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曾定伦杂兵学术经验集萃》,图片源于网络,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乌梅丸功效多了,可别只记得安蛔止痛
针灸减肥也不能瞎扎,看看老中医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