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医:认识师父的第六天,我就开始跟诊
:本文原题目为《师承》,摘自近日出版《遇见中医》一书中,作者陈权先生为广东省名中医杨宏志教授之师承高足。他热爱中医、笃志好学,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不曾间断地学习《伤寒论》《内经》等著作,思考其中的经方用药,而且一边学习仍一边工作,颇费心力,不辞苦辛。特与各位读者共赏。
2017年的5月14日,在南方公证处公证员的见证下,我和师父杨宏志教授签订了《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正式确立了彼此间的师徒关系。
本文插画均为蒙建光创作。蒙建光,职业艺术家,著名水墨画家,出生于海南,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是早期南方都市报评论版和广州早茶版的特约作者,以“蒙大奇”为笔名发表时事漫画作品。
师承教育采用双向选择制,导师是否接受学生遵循自身意愿。故此,在签订合同书的两个星期前,我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接受杨教授的面试。
大雨方歇,风轻拂着路旁的枝叶,垂下晶莹的水珠,整个世界都如被洗过一般,干净明澈。我跨过行人来往的石牌天桥,怀着期待,随着病患人流走进医院大门。
进入诊室时,我一眼便认出和照片一样、眉目清朗、身着白大褂,干净素朴,正在给患者切脉问诊的杨教授。
待杨教授接诊空隙,我上前问好并说明来意。
杨教授点头微笑说:“我还有几个病人,你先坐旁边稍等。”
杨教授给候诊病人问诊完,便领着我到诊室休息室坐下,我刚做完简单的自我介绍,正准备介绍我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时,便有跟诊医生来提醒,又有病人排队候诊了。
杨教授说:“我还需坐诊,你在这儿看看书,待我看完患者,我们晚上一起吃饭,继续聊。”
医师的培育周期长且职业压力大,更肩负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杨宏志教授作为岭南名医,每日来求诊的患者数量之多、工作任务之繁可想而知。
于是,我便在休息室里翻看着杨教授编著的《肝脏疾病及相关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研究》,一直等候到医院下班。
天色尚早,我们就近选择了一家安静的餐馆坐下。
杨教授问了许多问题,包括我学医的理由、读过的医书、临床经历、能否坚持跟诊、未来规划,甚至是我的个人爱好及优缺点,杨教授都问及。我也一一认真作答。
杨教授对我学中医的初心尤为关注。
我向杨教授表明自己学医是为了守护家人的健康,令家人不再受病痛侵扰。同时,也阐述了自己求学中医的心路历程:从为父亲求医的无助、亲尝病痛后自学中医的迷茫、习读医书时的艰难,到和民间中医的接触、在针灸班学习的情况等,并借机询问这期间的种种疑惑。
杨教授始终认真倾听,并耐心地给予点拨,使我如醍醐灌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受到我拜师学医的心意真切,杨教授再三考虑后,终于说:“好,我收下你这个徒弟。”
我先是稍愣了一下,然后马上举起茶杯以茶代酒,欣喜地称了一声“师父”。
作者敬茶师父杨宏志教授
杨宏志教授学识渊博,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肝病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附属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希望成为杨教授弟子的学员不知凡几,我当初报名只是打算稍作尝试,不曾想,我竟真的有幸成为杨宏志教授的传承弟子。
面对杨教授,我又一次不安地提出那个问题:“我年过不惑,基础薄弱,能否学好?”
杨教授当即肯定地说:“当然能!”
“你学医是为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出发点很好,有这样的信念,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支撑。”
“医圣张仲景因见众多族人因伤寒而丧亡,求学中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成就《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幼时因汤药之资耗尽家财,为家人不再被医资所累,发奋习医,写下《千金方》;朱丹溪因慈母染病然求医未果,自学中医三年,开方治愈母亲,著下《格致余论》。”
“为家人和自己治病而学医有成的例子俯拾即是,为报亲恩是你学医最为深切的缘由。别担心,年龄不是问题,兴趣才最重要。”
说到此处,杨教授抿了口茶,轻叹一声,接着说:“学医保护家人,这是最纯粹的想法了。仲景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学医救人,不求悬壶天下,自救也是好事。”
“但有两种人不可取,一是庸医,顶着中医名头招摇撞骗,败坏杏门名声。二是不分青红皂白,诋毁中医,数典忘祖之辈。”
我深以为然。
中医经典大多以文言文写就,学习难度较大,因寻常百姓不习医书,才令骗子有了行骗的空间。
一边是“伪中医们”打着“传统中医养生”、“家传秘方”等幌子,凭借着各类电视广告和虚假讲座误导百姓。
另一边,却是对所谓“中医保健品”不甚了解的人们未加思索地花费积蓄,却未能换回期待中的健康。这也让人们对中医产生误解,滋生诽谤中医的不实言论,把中医和巫术、迷信以及骗术连系起来,以为相信中医便是愚昧无知,否定中医方才清醒明智。
我和杨教授相谈甚欢,不留神间,几个小时便过去了。
“所以,年龄不是问题,兴趣才是最重要,如果你时间允许,尽快安排来跟诊学习。”最后,杨教授说道。
“跟诊?我中医基础还不够牢固,可以吗?”虽读过一些相关书籍,但听到须立即到三甲医院跟诊,我不禁有些患得患失了。
“临床跟诊可以让你对疾病和患者立刻有感性的认识,也可以更快地帮助你学习。”杨教授似乎看出了我心中所思,笑着对我说。
于是,在认识杨教授的第六天,我开始随师跟诊了。
作者与师父杨宏志教授合影
“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随着学习不断地深入,并在师父杨宏志教授的悉心教导下,我的中医知识不断得到积累,临床经验也愈加丰富。
《学记》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口传心授中,传承的不单是知识和经验,亦是信念与情感。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图片来自《遇见中医》书中插图,作者:蒙建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遇见中医
● 遇见中医: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