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中医——晕针
一日,受袁医生之邀,与师承学友建国一同前往他的诊所做客。
袁医生毕业于某中医药大学,在社区里开中医诊所,前来求医者不少。
袁医生善开方内服,偶尔也会外治,崇尚一针疗法。
这种独特的针法是袁医生从某一流派中学来的,也曾建议我去学习,说对有些疼痛病症有立竿见影之疗效。
他得知建国近时睡眠欠佳,便主动让建国尝试一针疗法,他说,包管能好的。
袁医生让建国坐在有靠垫的实木椅子上,从消毒液里取出一根很粗的银针,直刺入他的印堂穴。
我怕影响袁医生施针,便走出诊室等候。
突然,只听袁医生大喊:“陈师兄,建国晕针了!”
我心中一惊,赶忙冲进去,不知是一时没反应过来,还是不懂得晕针后的紧急处理,袁医生扶着已然昏迷、身体疲软的建国,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我连忙用右手拇指按压建国人中穴,并叫他立即拔掉银针,帮忙按压合谷穴。
不一会儿,建国醒来,我们扶他到治疗床上休息。
据袁医生自己说,这是他从医以来第一次亲历晕针,令他手足无措。
后来再见面,他脸上都有几分惭愧,说起自己所学的“一针疗法”也没那么大底气了。
时间往后推移半年,师父杨宏志教授及团队受邀到一养生度假村进行义诊,同去这次义诊的还有中医科在职医生和几位在读硕士师弟妹。
义诊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的耿艺桓师妹匆忙走来,向离耳穴义诊区最近的我说:“师兄,有个患者在贴耳穴过程中突然很不舒服,晕厥、心悸、胸闷,你赶紧过来看看。”
我边走边跟师妹说,可能是晕针。
师妹满怀疑虑地问我,贴耳穴也会晕针么?
耳穴疗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粘贴于各脏腑组织在耳廓相应的反应区(耳穴)患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耳穴贴压也会晕针。”我说,“晕针的本质就是穴位刺激,跟患者体质、心理、情绪、穴位刺激强度、体位、环境和气候都有关系。”
我见到患者时,患者意识清醒,但胸闷心悸。
我询问后,患者承认过去曾有晕针的经历。于是我马上撕掉患者耳穴贴,让师妹扶患者到休息室休息。
现代医家大都掌握针灸禁忌,晕针其实是不多见的。但八个月后,我又遇到一例。
师承中心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健康保健产业博览会。展会期间,几位导师带着我们师承学员为参展人员义诊和作健康咨询。
突然间,听人向我们这边说,有人晕针了。
我看到不远处围着一圈人,赶忙走过去。
只见一个瘦弱的女孩子,斜瘫在治疗床上,处于昏迷中,却没有任何人采取抢救措施。
我拨开人群靠近她,即刻按压她的人中合谷穴,大约半分钟后,女孩便醒来了。
我切脉望诊,女孩脉弱无力、瘦骨如柴、气血双虚,这样的体质怎么适合下针呢?后来得知,是其他医疗团队的年轻医生为这女孩施针的,或是经验不足吧。
但,经验不足并不是借口。
行医救人,关乎性命。
或许这几个事例听着云淡风轻,不过是按压人中穴、合谷穴,再稍作休息,患者便缓过来了。然而并非那么简单。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的突发现象,轻者头晕、目眩、心慌、恶心,重则晕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晕针的原因很多,或是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是患者在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用针;或是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或留针时发生此症。
出现晕针,医者应立即停止治疗,把针全部取出,扶患者卧下平躺,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茶或糖水。昏迷者,则需按压其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急救。数分钟后如仍未苏醒,心跳停止,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为避免晕针,对初次受针刺者,须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采用舒适的躺卧方式,选穴少、手法轻;对身体不适者,休息后再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我曾随针灸科刘医生一起上门出诊。
患者肩周炎,手稍微抬高点都会痛,刘医生建议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但患者因过去从未试过针灸,很是抵触、畏惧。
为了降低晕针风险,刘医生并不急于施针,而是先与病人闲拉家常,让病人放下戒心,放松身体;在得到病人的信赖、病人同意尝试后再施针。
刘医生先施针于患者右手合谷和内关穴,观察病人无晕针反应;再针刺其他穴位,进行正式治疗。
刘医生在合谷穴施针,并不是为了治疗,而是试针。
合谷穴别名虎口,在手背的一二掌骨间,在普通人看来只不过是手背上一个点,在此施针并不会引起患者的警惕和排斥,反而会让患者明白针灸并不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晕针很多时候是患者自身过于紧张引起的。
作为医者,治疗首先要确保的是安全。
如果每个针灸医生都能像刘医生那样思虑周到,施针前先判定患者身体状况,通过闲聊家常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在合谷、内关穴试针观察无异常后再继续施针,心怀仁念的考虑下,病人又怎么会晕针呢?
细微之处,却能照见深层。
医者,是患者的倚靠。固当时时留心,莫令病人不安,甚至仅因疏忽便酿成无以挽回的差错。应从微小的细节中,爱护患者的身心,方不负从医的初心和医者之名。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即封面图片)为蒙建光创作。,欢迎投稿唠嗑。
● 遇见中医:中医“粥疗”治病,你听说过吗?
● 遇见中医: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