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丹药,曾是秘而不传的外科家当
中药制剂以“丹”命名的很多,诸如仁丹、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至宝丹、神犀丹、小金丹、玉枢丹、黑锡丹、回春丹等,这类丹实际是一种丸剂,只是因为其制剂的体积小或用量小,或突出其疗效好,故而以丹名之。
外科丹药是指将药物(主要是矿物药)炼制成的外用药物,如红升丹、白降丹就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丹药。
中医外科常谓“红升白降,外科家当”,可见丹药在中医外科外用药中的重要性。
以前的中医外科大家都是亲自炼制丹药且大多对处方和炼制方法秘而不传,或故意给丹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现在的医生又因红升、白降一类丹药均由水银(汞)和其他矿物药炼制而成,具一定腐蚀性和强烈毒性,畏而弃用,以致现今能炼制和使用丹药的医药人员可谓少之又少,于是外科丹药也濒于失传了。
丹药虽有大毒但只要深谙其药性,使用得当,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是可以兴其利而避其弊的。以下就红升丹和白降丹的制炼和用法作一简介,借以了解此类丹药的奇特用途。红升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红升丹的处方由朱砂、雄黄、水银、火硝、白矾、皂矾组成。并载有详细的炼制方法。
《疡医大全》载有“三仙丹”亦称“小升丹”,组方仅为水银、火硝、皂矾。升丹都是用升华的方法制得。其性状、功能、用法亦大致相同。
炼制法大致分以下步骤:造胎,即将药物研细放入铁锅内,加热使之熔化结块紧贴于锅底成为“丹胎”;再将一瓷碗覆盖于铁锅盖住丹胎,用桑皮纸、盐水、石膏粉将碗与锅的缝隙填塞密封,上填河砂使仅露出碗底;将锅移置火炉上加热烧炼;烧炼毕,取结于碗底红色和橘黄色的结块即为升丹。升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汞(HgO),不溶于水和酒精。
其药理对细菌、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有强大的抑杀作用。古时三仙丹配其他药物做成丸剂内服,用以治疗梅毒、鱼口、横痃。然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基本已摒弃不用或仅外用以治疗皮肤疮疡。
《医宗金鉴》言:“此丹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
临床使用升丹,有纯品,即将丹细研成粉末视需要单用;有稀释品,即另加赋形药(一般为熟石膏粉)或与它药按比例配方成“九一丹”“八二丹”“五二丹”等(即丹与赋形药按1∶9、2∶8、5∶2配伍)应用。
如治疗久溃不愈的化脓性溃疡、结核性慢性溃疡、瘘管、尖锐湿疣、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等,可用升丹少许(约0.1~0.2g)薄撒于伤口换药,一般仅用药1~2次疣体即会坏死而脱落,慢性溃疡肉芽即转红活,疱疹即会干涸结痂,再改用常规换药即可。
近两年来笔者使用红升丹治疗尖锐湿疣30例,治疗带状疱疹10余例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白降丹
白降丹是降丹的一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
赵学敏所著《串雅内编》载有白降丹,其处方仅有水银、火硝、白矾、皂矾、炒食盐5种药。
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院已故肖梓荣教授为擅用丹药大师,他所炼制的五虎丹药物组成与《串雅内编》白降丹的处方基本相同,唯各药所用分量有异。
大凡降丹都是采用沉降法使汞蒸汽沉降冷却而成。四川简阳县(现简阳市)何仲臬老医师有一首白降丹炼制流程歌:“始将金鼎化三仙,加入硼砂与盐矾;升火初初将胎结,白烟团起悟纯恬;拈转仰盂成覆碗,水下润而火上炎;火尽丹成天将晓,白雪满地水涓涓。”
“三仙”是指水银、火硝、白矾,白降丹的处方即三仙加硼砂、食盐、皂矾;“胎结”是指将药物共研匀,微火烊化结成药胎;“白烟团起”是炼丹的火候要领;“仰盂成覆碗”指将已造好胎的药罐倒转覆于瓷碗内;“水下润而火上炎”是炼制时在药罐底烧炭加热,同时将瓷碗底部置于冷水中(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冷却装置);“白雪”是形容已炼成的白降丹。
此歌诀生动形象地描绘炼制白降丹的装置、方法、要领等。白降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氯化汞(HgCl2)及氯化亚汞(Hg2Cl2),具有腐蚀、平胬作用。
外用治疗恶疮胬肉,窦道瘘管,癌瘤翻花、赘疣、瘰疬、顽癣、毒蛇咬伤等。
其使用方法可用纯白降丹粉,临用时以米浆调成糊状或做成药锭、药钉直接用于病灶以蚀头溃脓、吊毒取核(如瘰疬结核)、移毒挪疮(疔疮肿毒生于要害部位,外用药物使其病灶转移到其他部位,或从上移下、或从内移外的一种治疗方法);或用赋形剂(一般是熟石膏粉)按需要调制成不同比例的稀释剂(同升丹的稀释剂)使用。
白降丹腐蚀性和杀菌力特强,文献载其在体外对绿脓杆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杀灭能力超出石炭酸100倍以上。《有毒中草药大辞典》载:“用白降丹液纱条治疗溃瘘型颈淋巴结核,治愈率达97.7%。”
笔者曾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故肖梓荣教授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已故彭泽南教授一起从事外科临床,二老亲授以炼制三仙丹、五虎丹技术,并亲睹二老用五虎丹及其制剂治愈乳癌翻花、黑色素瘤、胸壁瘘管、顽癣、瘰疬、慢性溃疡等外科疑难杂症。
笔者也应用五虎丹治愈了一些外科疑难病,深感此药应用得当确有奇效。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一代儒医谭新华——谭新华中医外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谭新华教授生于1936年,籍贯湖南炎陵,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医院业务副院长、院长,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一系系主任、临床研究所所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声名远播、蜚声四海的湖南名医、外科名家。
本书回顾与总结谭新华教授近70年中医外科病,特别是男科疾病的临证治验,并尽量全面整理已有成果而汇编成册,从其治学、成才、思想、经验、创新、医案、临床、实验等不同角度、各个层次进行了全面的辑录与撰述,以弘扬谭新华教授的医学精神、行为风貌,更重要的是传扬其学术思想、实践经验,以飨惠同道、启迪后学,让谭新华教授“重脾肾、固根本、调心肝、辨阴阳”之医学思想得以展现,让谭新华教授“博众长、容中西、循经方、制验药”之治学思想得以弘扬,让谭新华教授“重情志、护身心、举内外、精方证”之诊治思维得以传续。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一代儒医谭新华——谭新华中医外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打折季来了】这些老中医的医案集,可不能埋没在我们手上!
● 这位医生说的“望舌,要避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