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曾被央视推荐,感动无数人的中医书,华丽归来!
:《问中医几度秋凉》,你终于来了!
深入了解中医的三本好书
这三本好书,包含《问中医几度秋凉》《古代的中医》和《身在中医》。
今天,我们主要说《问中医几度秋凉》。
2009年,《问中医几度秋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012年,该书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罗大伦老师也实力出镜,就书中相关话题接受专题访谈。
来关注一下《问中医几度秋凉》的一些网络评价。
近年来,在中医界内外都能引起强烈反响的书除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外,大概就是这本《问中医几度秋凉》了。
最早读这本书是在网上看的连载,只用看上一两分钟就深深地被吸引了,从此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记得考研的时候,每次不想看正经书,就会拿出它,翻上几页,几个月下来,这本书也被我翻了好多遍。于是推荐给了许多朋友,不管懂不懂中医,大家的评价却基本都是一致的"精彩"!
还有几个朋友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喜欢上了中医,甚至因为这本书报考了中医院校。这本书唤起了所有读者对中医的那份热爱,那份执着,也纠正了许多不懂中医的人对中医的误会和歪曲。
这本书其实算不上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中医书。作者艾宁,一个曾经的中医叛逆者,讲述了自己一家跟中医的缘分,也讲述了她对中医与西医,对生命,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其实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不同的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她引导着你去反思生命,也去感受生命,体悟生命。
中医书友会编辑:司鹏飞
我不是害怕接受痛苦的人,作者也不是害怕得病的人,因此看她的书就特别对味。遇到麻烦,减小期望,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网友:Seamoon
老友艾宁,今年春节来信贺岁,说起“去年出了本书”。我回信拜年,追问书名,不想她耐到五一才借一句“劳动节快乐”作复。既然承示了书名,一切就都好办。我昨晚接信后即时网上搜索,成功下载了一部分(70回本),并且找到100回本的在线阅读地址。今天拜读了20回,击节叹赏,感概良多,想起袁宏道《徐文长传》开头一段:“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说艾宁是“老友”,其实颇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嫌疑。犹记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论坛上混过。蒙她不弃,跟帖支持而外,偶尔也会有“站短”赐教。此后年节间,不时惠书存问。网上相逢,不必曾相识。我对她的所知,也仅限于当时论坛上文字。如是经年,互相友好,儹称“老友”,似乎亦无不可。这次按图索骥,才顺便得知她的生平梗概。原来她母亲是一位中医,她本人自小为母亲当助手,配药济世,多年来耳濡目染,用心思考,真知灼见聚沙成塔,网上连载后“被出版”,于是有了《问中医几度秋凉》这本书。
这本书写了四代医者的真实故事,四代,是一代师徒、三代母女;医者,我取义于“医者父母心”。作者多年参与行医济世,亲力亲为,阅历丰富,所叙述的真实故事中,不乏 “奇闻”乃至“奇迹”。更多的是比较、思考和看法。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案例,具体而微,远非宏大叙事,而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却极目古今中外,至高至远。虽然没有借重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当代流行西哲唬人,却引者思考许多貌似简单朴素其实大而化之的哲理。从一服价值只有一角二分的良药到医学的境界;从中西医的实践、理论比较升华到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在在引人入胜。本人作为具体特定的一名读者,尤为受益的是,自觉以往许多经历、思索和学理,得此助缘,大有豁然开朗,豁然贯通之走势。总的说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经这样想到:道理道理,得其“道”未必一定要马上明其“理”,“道”高于“理”,“道”和“理”之间,不可以道里计。所以我们对于“道”,不可以“道理”计。顺便为本文释题如上。
艾宁的感想可圈可点:“她的老师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母亲和她老师的做法一脉相承。一个西医的人生信仰可能不影响他的行医。可一个中医的人生信仰却会直接影响他的医术,如果母亲执着于生命,执着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么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生观,世界观,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如此精警的见解,我叹服!
网友:ernie
作者虽然非中医人士,但是由于家学, 其思考已十分贴近中医专业人士,很推荐。
网友:紫书
时断时续,终于读完了。语言浅白、举例丰富、比喻恰当、态度亲和,用“人情练达即文章”来评价不为过。关于中医、中西医关系、传统中国文化、现代人生活发展之偏等,讲得很通透。这社会缺的不是故弄玄虚,是常识。
网友:doudou
非常好的一本书,一开始以为只是一本简单的养生健康书,但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中,与我们分享了中医目前所处的位置及对人的意义。虽然作者是属于坚定的支持中医的一派,但同时又能客观并包容的看待西医,同时反思目前中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我的收获:①人应该更加的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情绪及思想。所有的疾病都与这些息息相关。帮助身体恢复的应该是身体的免疫恢复系统,只有在免疫系统暂时失效或者恢复不如我们预期时,我们才需要借助医药的手段来帮助免疫系统,协助人体身体恢复。但医药永远只是辅助作用。②同一种病的表现形式是接近的,但产生的原因却更有不同。真正的治病应该是从病源追溯起,从而对症下药,而不是批量进行配药下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病都是被标准化治疗了。
网友:流失的岁月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会改变许多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蒙上,不让眼睛只盯着眼前那点教材,别把心屏蔽,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眼看耳听是学习,同时心领神会也是学习,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起了曾经教过我们的一位教育学老师,她给我们上课,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照本宣科,而是径自坐在讲台前,放下课本,给我们讲幼儿园里的实例。她曾经告诉我们,她在读《黄帝内经》,而这本书里也提到《黄帝内经》一书。中医是医学,更是一种健康观念和人生态度。我觉得以后我会更相信中医。
网友:IUSHIHSOWIACIN
即日起,《问中医几度秋凉(增订版)》开启独家预售啦!
预售截止日期:4月30日。
定价:59元,目前85折优惠,50元/本。
发货时间:从5月2日起,根据订单先后顺序发货,敬请理解。
作者简介
艾宁,原名梁爱宁,女,汉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母亲是中医,父亲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7岁上小学,12岁随父下乡插队,17岁进工厂学徒,做铣工,21岁考入哈师大中文系,25岁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成人教育教师,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教课,32岁调到妇联做妇女干部,从事维护妇女权益工作,35岁调到企业任经营厂长,26岁起做兼职律师10年,37岁考入检察院任检察官。46岁时女儿考入中医药大学。47岁上网在论坛写杂文。49岁写记叙母亲行医和女儿学医经历的网络记实文章《问中医几度秋凉》。
(扫码下单)
,进入独家预售。
,进入独家预售。
,进入独家预售。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针灸练针的三个要求
藿香正气散,了解一下?(实用)
点,进入独家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