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教师、律师、检察官,她写的话,四两拨千斤!
她母亲是一位“拎着三根手指头走天下”、活人无数的民间中医;她女儿正在中医院校就读,同时拜了师傅,是一个有点“另类”的现代中医生;她自认为自己太理性,没有学成中医而学了中文,做过教师,当过律师,也做过妇联工作,搞过企业,现在是一名检察官,可以说是这个中医家庭的“叛逆者”。如今她常常为没能将母亲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传给女儿,留给社会而愧疚、自责。于是从 2007年 4 月起,她将自己几十年来在这个中医家庭中对中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随笔的形式在网上连载,期望能给他人以启示和参考。
正所谓“旁观者清”,她的特殊背景,使她能以一个“局外人” 的平和心态来真实、客观地进行追忆、描述、议论,少了“当局者” 的感情用事、高谈阔论,也没有对立者的误解成见、打骂攻击,完全都是真情实感。加上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良好的文字功底,整个文本夹叙夹议,细腻生动,清新自然,读来犹如听一位智者在娓娓讲述那身边的故事,非常轻松惬意,引人入胜。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神奇,中医的传承,中医的尴尬,中医的困境……人生态度,生老病死,健康幸福,等等命题都随着她平实、真切的记述一一自然呈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发思索。
中国人明白偏方治大病、四两拨千斤的道理,知道人不可貌相,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有藏龙卧虎的事和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所以并不因中医从门前拔两把草药治病而小瞧它,也不像有的人那样认为这是欺骗而悲哀。我对女儿说,世界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聪明人。在侦查破案中,聪明人的工作效果并不好,并不是罪犯魔高一尺,侦查人员就要道高一丈。那些看上去笨笨的,用笨办法在一个个细节上下功夫的侦查员才是破案率最高的人。我相信,中医如果回归到传统轨道,脚踏实地去做一桩桩具体工作,就能在医疗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
中医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审视西医的立脚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作用也是如此,这是很难得的。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行为理解为是光大国粹呢?难道医生研究病毒是为了传播病毒?如果我说,我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用中国之石攻西方科学之玉行不行?我打磨一个中国金刚钻想揽点西方的瓷器活可不可以?捍卫科学可以,但不是把对手消灭这么个捍卫法。把西医的人体纯净思维方式用在捍卫科学上就会把中医理论当成是与科学理论尖锐对立的敌人。都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多获得双看世界的眼睛,多获得一个思考问题的大脑,而中医作为东方思维的代表就有现代科学需借鉴的东西吗?
以科学名义对中医赶尽杀绝是陷科学于不仁不义之地,非真正热爱科学之士所为。批判的逻辑把人分成对和错、智和愚、好和坏、贵和贱,其功能不是识和理论的互补,而是排除异己,外带价值评判。所以经常会看到,在学术之争中充满了讽刺、讥笑、污辱和谩骂。一开始我还认为这是修养问题,后来认识到这是逻辑问题。这个逻辑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不尊重人,否定别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难道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就可以是反人类的?
对中医持废医存药观点之偏,可以从治国之理上看出。百年来中国的社会问题正是一段时间以来过于用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了药物迷信和药物依赖的治疗结果。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总认为世上存在一种灵丹妙药,只要找到这种药,就能把中国的诸多毛病治好。很多人相信自己找到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结果全用上了,效果却不理想。如果这时有人说,停药,休息养生,恢复阳气,只用点健脾胃的药调养,你是不是认为这人不是医生,不科学?如果我们把医就理解为药,那么就会药外无医、治外无医,我们就将陷于药和治中不能自拔。
正因为中医有理论,所以他才能在用药时是医,不用药时也是医。古人为什么把医生和宰相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
西式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离自己最近的前位当原因,后位当结果。用这种思维下围棋,围棋就是天下最简单的棋了。亲朋好友有个头疼脑热,我总劝他们不要急于采取治疗措施,而是先“观察三天”。我们现在做事往往不给事物发展变化留有余地,判断事物时也不给事物自身规律留有空间,总是在第一时间介入,而许多问题恰恰出在这一介入上。
一个熟人说他最近做了手术而身体虚弱。他叙述了手术经过后,我一声没吱。他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单位搞竞聘上岗,他的群众信任票没过半数。他没想到会是这一结果,接受不了现实,顿时感到胃痉挛,吃不下东西,连口水也喝不下去。到医院诊断为贲门狭窄,开刀做了手术,术后身体就一直不好。我心里暗暗骂医生心实,其实只在他胸口划个小刀口,骗他说做手术了他就能好,何苦真给他做大手术?
中医的合理性是随人类的发展走向而变化的。可以说,人类让它合理它就是合理的,让它不合理它就不合理,这要看人类向哪个方向发展。人类顺应自然,就会认可中医;违反自然,别说要铲除中医,就是毁了地球也在所不惜。所以,人们要取缔中医不是中医的悲哀而是人类自身的悲哀。
当科学有一天基本取缔人的身体时,中医也真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女儿有时摸脉会感到困惑,看到她迷惑不解的表情,她师傅就接过手来摸,问病人:“做过手术?”“出过车祸?”师傅告诉我女儿,手术和车祸都可以改变人原有的气血运行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就给以脉诊病带来很大困难。如今手术使用得如此频繁,最终会使气运学说在人体上失效,当人的身体器官被摘除太多,移植太多,放置塑料、金属太多时,中医还如何诊断?还调什么气血?那时中医还不灭亡?
可以说,我对阴阳五行的认祖归宗是从西方绕了一圈转回来的。中国人讲
“根”,根是历史,是传统,埋在土里的历史是无枝无叶的,必须要得到当代的阳
光和雨露才有枝有叶,枝繁叶茂时我们只觉得与当代有关系而不觉得与根有什么关系,只有当这一代的枝叶凋零时,我们才会在叶落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归根。
西方不是把阴阳的内在动力解析为五行,而是直接把矛盾的两个方面转化
为“水”“火”两行。“水”与“火”没有“木”来“通关”就只有克而没有生,只有斗争而没有调和,只有否定之否定而没有肯定之肯定。只讲两行不讲五行,“水”“火”就只有你死我活的冲突、对立和斗争;而没有通过“木”的生和助,通过“金”和“土”的宣泄和抑制,没有五行周转这一“永动机”形成的“生生不息”就不会有“水火相济”的景象。用阴阳学说容纳矛盾论,把对立的两方面作为两行再加上三行成五行,会使理论更丰满。
作者简介
艾宁,原名梁爱宁,女,汉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母亲是中医,父亲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7岁上小学,12岁随父下乡插队,17岁进工厂学徒,做铣工,21岁考入哈师大中文系,25岁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成人教育教师,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教课,32岁调到妇联做妇女干部,从事维护妇女权益工作,35岁调到企业任经营厂长,26岁起做兼职律师10年,37岁考入检察院任检察官。46岁时女儿考入中医药大学。47岁上网在论坛写杂文。49岁写记叙母亲行医和女儿学医经历的网络记实文章《问中医几度秋凉》。
编后记
2009 年,我们有幸接到《问中医几度秋凉》书稿,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选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先后重印 13 次,销售近 5 万册,至今畅销不衰。
9年后重新校看这本书稿,依然是那么新鲜、有趣,欲罢不能。一鼓作气编辑加工完后,我们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本看似不够专业、一些表述并非十分准确、某些观点还存有争议的图书,能够受到专业人士和寻常百姓的一致欢迎,引起广泛共鸣,就是因为作者所说的都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所讲的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熟视无睹,或者百思不解、迷糊困惑的问题,十分接地气。艾宁女士就像和我们聊天、唠嗑一样,用自然、朴实、生动的语言从一件件极其普通的日常小事中道出了大道理、展现了大智慧,不只是说中医,还有西医,中西医结合……也不只是说医,还涉生老病死、社会百态……
正如作者所言:“我的写作目的一不是战斗,二不是宣传真理,三不是让读者来读我,而是想让读者读自己。只有激活了读者自己长久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读者才会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当读者的思想被激活时,读者很可能并不同意我的思想和观点,甚至会给予全面批判。但我知道,真理是活性的东西,不存在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而是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灵犀相通之中。只有我所摆的事实和所讲的道理与读者心中的事理有机相联,我的文字才会获得一定的真理性。”
此次修订再版,除了认真仔细校阅原书文字外,尤其新增加了 15节内容。同时,对书籍进行了重新设计,力求很好地展现书稿文字的本色和气质,让读者阅读更加舒服、愉悦。
2013 年夏,我们曾专程去大连看望作者。艾宁女士还是那样清瘦、干练,她在女儿开的小儿推拿诊所里,招呼患者,烧饭做菜,带外孙女 ...... 忙前忙后,一如她的文字,平实而真切。望着她们母女俩忙碌而充实的身影,特别温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问中医几度秋凉(增订版)
艾宁著
定价:59.00元
2018年4月第 1版第1次印刷
艾宁的感想可圈可点:“她的老师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母亲和她老师的做法一脉相承。一个西医的人生信仰可能不影响他的行医。可一个中医的人生信仰却会直接影响他的医术,如果母亲执着于生命,执着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么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生观,世界观,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如此精警的见解,我叹服!
网友:ernie
作者虽然非中医人士,但是由于家学, 其思考已十分贴近中医专业人士,很推荐。
网友:紫书
时断时续,终于读完了。语言浅白、举例丰富、比喻恰当、态度亲和,用“人情练达即文章”来评价不为过。关于中医、中西医关系、传统中国文化、现代人生活发展之偏等,讲得很通透。这社会缺的不是故弄玄虚,是常识。
网友:doudou
非常好的一本书,一开始以为只是一本简单的养生健康书,但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中,与我们分享了中医目前所处的位置及对人的意义。虽然作者是属于坚定的支持中医的一派,但同时又能客观并包容的看待西医,同时反思目前中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我的收获:①人应该更加的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情绪及思想。所有的疾病都与这些息息相关。帮助身体恢复的应该是身体的免疫恢复系统,只有在免疫系统暂时失效或者恢复不如我们预期时,我们才需要借助医药的手段来帮助免疫系统,协助人体身体恢复。但医药永远只是辅助作用。②同一种病的表现形式是接近的,但产生的原因却更有不同。真正的治病应该是从病源追溯起,从而对症下药,而不是批量进行配药下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病都是被标准化治疗了。
网友:流失的岁月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会改变许多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蒙上,不让眼睛只盯着眼前那点教材,别把心屏蔽,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眼看耳听是学习,同时心领神会也是学习,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起了曾经教过我们的一位教育学老师,她给我们上课,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照本宣科,而是径自坐在讲台前,放下课本,给我们讲幼儿园里的实例。她曾经告诉我们,她在读《黄帝内经》,而这本书里也提到《黄帝内经》一书。中医是医学,更是一种健康观念和人生态度。我觉得以后我会更相信中医。
网友:IUSHIHSOWIACIN
(扫码下单)
,进入独家预售。
END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中医书味(qkkI958O8I6),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针灸练针的三个要求
藿香正气散,了解一下?(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