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利他而后更利己——宋清

利他而后更利己——宋清

利他而后更利己——宋清
浙江 温州市 / 陈德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传, 传主宋清是一位药商, 但也会看病, 算是我的先辈同行。传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说宋清是长安药市的一位药商,家中所积储的全是上好的药材——“ 善药”。宋清待药农优厚, 药农也乐意将“ 善药”卖给他;他供给医师的药也全是“善药”。买入“善药”,卖出“善药”,质量确保,疗效卓著,良性循环, 声誉日隆。

同时, 宋清有治疗皮肤病的本事, 因而又多了一路人马找他求药。问题是来求药的人各式各样, 真没钱的、没带钱的、邻近的、远道的、熟悉的、“不识”的都有, 宋清对那些没带钱来求药的, 都一色给予“善药”。只是约定俗成, 必须记账。记账的凭证, 古人称之为“券”。最初用竹片, 其后用纸, 一式两份,各执其一, 好像现代的双联单, 你一张, 我一张, 好对账。到了年终, 宋清会将所有的“券子”拿出来筛选,挑些没偿还能力的人的“券子”烧了, 再不提起, 就当没有赊欠。宋清这样做, 有些人说他“痴愚狂妄”;有些人说他“或许有道德”。宋清说:“我赚钱为养活老婆孩子, 没什么道德可讲, 但是说我‘ 痴愚狂妄’也不对。”

第二段, 说宋清卖药四十年, 债券被他烧掉的人当中, 后来有“百数十人”当了大官,俸禄高, 送给宋清的礼物, 亦不菲。这种回报虽然来得慢, 而以千百人的死账相抵, 并不影响宋清致富。因为宋清求利眼光远, 远了, 利益反而放大。宋清不比一般“小市人”, 心胸狭隘,收不了账,就发怒,就骂人,钱没到手,还结了怨。宋清能够主动烧券, 删除记忆, 则高人一筹。他对于那些被朝廷罢免的落魄官员, 仍然很恭敬, 仍然不怠慢。若来找他, 他“必与善药如故(跟从前一样)”。这些人一旦复官起用, 就会益发厚报宋清。我看, 这便是“恻隐之心, 仁也”(《孟子》)的因果律。

第三段, 是传记作者披露“ 炎而附, 寒而弃”的社会现象, 意思是:当权显赫时, 人多依附;失权冷落时, 人多疏远。按柳宗元20 岁登进士第, 30 岁擢监察御史里行, 32岁追随王叔文革新, 同年失败, 贬职出京。经历过宦海浮沉, 觉得能像宋清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即使身“ 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泛指地方学校)乡党(地方行政组织)”自以为是“ 士大夫”的人, 也不过是些势利之交而无休无止之辈。这些“ 士大夫”却又偏偏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错误地推理宋清是商人,商人唯利是图,其为人必定势利。殊不知,宋清“居市不为市之道”。虽说是市人, 但不随俗充当“ 市道交”的小人。凭藉他自己的精明、能干, 善来善往, 理顺商业圈的人脉;并且能立定脚跟,坚守诚信、人道、谦逊做人,终于赢来了美好的口碑和丰厚的财富。忽尔忆起《三国演义》, 开卷有“人情势利古犹今”的句子。难道这就是“炎而附, 寒而弃”的注脚吗?

传文结句非常值得细味:

“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根据宋清的烧券做法, 他有怜悯之心、怀仁之道, 应当提高到道德的层面来考量。烧券当时, 他不吝惜“失之东隅”;后来, 他接受官员的感恩回报,则是“收之桑榆”。客观上,起了取富以助贫的效应。然则, 这种举止并不同于“劫富济贫”, 惟其气节, 则凛凛然有“替天行道”的意味!

我 1963 至 1983 年间在老家行医时, 乡亲看病记账的很普遍, 过了春节, 我常把家境较好的赊欠户抄在新簿上, 俟其又来看病时提醒一句。到了该年除夕还没偿还的, 新簿变旧簿, 也就将它搁在一边, 跟没能力偿还的老旧簿一样看待, 不再看它, 任其淡忘。虽说我没有碰到后来升官的人, 但亦体会到隐约之中增加了不少的病员。

早在战国末年, 廉颇将军就有过“ 失势之时, 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 客又复至。”(《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同)的经历。当他“复用为将”, 挥手叫“故客”退去的时候, 客说:“ 吁!您怎么知道得这么晚呀?天下都是市道交呀!你有势, 我从你;你无势,我则去。这是硬道理, 有啥好怨呢?”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的人际关系之大众, 都围着“势利”转, 例外的人极少极少, 这些例外的人则成为社会上不寻常的小众。

因为不寻常, 所以引人注目。像宋清, 柳宗元赞赏他, 我也敬仰他。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