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医案,再读有新发现!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
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叶氏医案存真》乃叶天士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可谓医案中之精华,后世医者习之范本。
彭老对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他从《叶氏医案存真》的验案中于个人有所体会者选出一百案,引用《内》、《难》、仲景及汉代以下诸名家之说,以及《临证指南医案》等文,融会己见,用浅显文体,加以疏注、解释,畅发其中奥义,以资后学借鉴。其中还穿插彭老平时利用叶氏之方法治病而收效显著的典型病案,可谓相得益彰。
经典
验案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詹某 男 41岁1962.02.10初诊
主诉:腹部胀大已近一年。三年前曾患黄疸,面目和一身皮肤发黄,疲乏,小便短赤,经服中药后病愈。
10个月以前,因突然腹泻,经服中药后泻止,渐至腹部胀大,尿量短少而频,于1961年 5月6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曾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部用中药治疗一月余,腹水全消后出院。回家未到 2个月,腹部又逐渐膨大,在当地医院服中西药效不显,因又来院就诊。查肝功能不良。
现症:面色苍黄,少神,消瘦,气短,语言无力,腹胀如鼓,青筋暴露,量腹围平脐85cm,两足肿,纳少,大便溏,大便短少而黄,舌苔白滑,质淡红,两手脉沉细。
此属脾虚健运失职,水湿上泛而成此证。宜通腑阳法。
顾大德、张卓之、何久仁、彭宪彰会诊拟方,以下同。
- 二诊 -
1962.02.15
病人服上方4剂后,小便增多,腹胀减轻,舌脉同前,原方再服4剂。- 三诊 -
1962.02.20
病人服上方后,小便增多,腹胀已消一半,足微肿,不能食,口和,大便稍干,舌苔脉象同前,原方4剂。
- 四诊 -
1962.02.25
病人腹胀全消,足已不肿,胃纳增加,精神转好,尿多,色微黄,大便干,舌脉同前。通腑阳之法既效,已不再进,宜改用温中益气运脾法以培本,理中汤加减。
病人自愿于本日回家休养治疗,一个月以后,余写信探问病人近况如何?病人回信说:自回家后,服上方15剂,饮食与精神倍增,并无其他不适,已恢复工作10余日矣。以后并几次托人向我与各位老师致谢。
按语
本例症见面色苍黄少神、消瘦、气短、语言无力、大便稀溏,乃脾气虚衰之象。脾气之虚衰,由于肾阳不足,无以温煦脾土,又无以化膀胱之气。因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短少;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腹胀足肿;水湿不行,影响气血流通,故腹壁青筋暴露。脾病累及于胃,故胃纳减少;湿浊上泛,故舌苔白滑。脉沉主病在里,又主有水,细主气衰。
用制附片以温肾阳,干姜以温脾阳,苍术、白术、草豆蔻健脾除湿,厚朴、陈皮、大腹皮和脾行水,猪苓、茯苓以利小便,椒目专行水道。脾肾之阳旺,使膀胱之气能化,则水湿自有去路;使脾之健运复常,则湿邪无从再起。最后再用理中汤去甘草以防中满,配黄芪以温补脾气,加陈皮以运脾,意在使病人之正气强,而既退之邪不再起也。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描可直接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宪彰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为《延禧攻略》剧照。,欢迎投稿唠嗑。
大家都在看↓
一位西医:我为何痴迷中医
针刺的深浅,都是有讲究的!!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