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啖栗子顶顶香
“
秋啖栗子顶顶香
江西 九江市/江初昕
“八月的梨枣,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金秋时节,瓜果飘香,板栗成了这个季节的主角,大片的板栗树树梢上,板栗由青涩变橙黄,秋风吹起,毛茸茸的板栗果便裂开了嘴,露出几个褐色油亮的板栗抱作一团,崩开的外壳像是笑脸一样。“笑脸”再大点时,它们就伴随着凉飕飕的秋风“簌簌”地从树上掉下,滚落一地。
家乡以前板栗多,房前屋后山丘上都是板栗树。到了丰收的时候,选一个晴好的天气,搭梯爬上高大的板栗树,骑在树上,用竹篙一顿猛打,板栗果就像下雨一般从树上落下来。等打完以后,残枝败叶满地都是,毛茸茸的板栗也四处滚落,还有直接脱壳掉落的板栗。大家一手拿个小竹篮,一手拿把小剪刀,穿上硬底鞋,用鞋底踩着板栗壳,然后拿剪刀插在其裂口的部位,轻轻一扭,里面的板栗就咕噜噜地滚出来了,然后大家再将它们捡拾到小竹篮里。一番忙碌以后,树下全是裂开的板栗壳,那些看似没有用的板栗壳其实也有用处。将其摊开晒干以后,留下干板栗壳到年底,点燃后再投入花椒,用来熏腊肉,风味独特。其余的就点燃烧成草木灰,可以当作农家肥。
板栗捡回来以后,可以用沙子炒着吃。生板栗不易保存,容易霉变、虫蛀,那就做成风干板栗—将板栗装在镂空的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屋檐下。风干栗子通常是生吃,不能吹得太干,若是干透了就坚如铁石,任谁也咬不动了,必须是稍微有些干,顶多是半干,这样才好吃。
明代宋诩撰《竹屿山房杂部》记载有制作风干栗子的方法,是将栗子放入水中,拣出浮在水面的,单用沉于水底的粒大籽实的栗子,擦干,放进布袋,挂在阴凉通风之处,时时摇动,使之受风均匀。这种栗子最适宜于肾气虚弱的人食用,可补肾虚。
曹雪芹是真正会吃东西的人。你看他写袭人吃栗子,一定要加上“风干”二字,就非常有讲究。新鲜栗子生吃,一是甜度不够,二是咬嚼之间还尽是渣滓。若是在北风里吹上几天,让栗子丢掉些水分,那么,栗子的糖分增加,果肉开始有点蔫软,吃起来格外香甜。所以,想吃到恰到好处的风干栗子,一年也就是那么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现在的吃法多以糖炒板栗为主。深秋的时候,街头巷尾处处都是糖炒板栗飘香。机器“哗哗”地翻滚过后,香味四溢,路过的行人都不由得停下脚步,买上若干,手捧纸袋边走边吃。
20世纪90年代初那会儿,生活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白糖不再那么珍贵了,可以做个糖炒板栗解馋。从河滩里捡拾来黄豆一般大小的鹅卵石,洗净后放在炒锅里先加热,再把板栗的尾部用刀划上一道口子,等锅里温度上来了,投入板栗。不停地拨动手中的锅铲,一段时间以后,炒锅里的板栗就会发出“啪啪”的声响,口子张开,这时再加入白糖。白糖遇热以后,通过板栗的裂口,迅速地融化、渗透到板栗中。趁热轻轻剥开板栗外壳,油亮喷香,吃起来甜滋滋的,香糯绵软。
文人墨客对板栗也钟情有加。苏辙有诗写道:“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这里讲的是吃阴干的生栗子,这种吃法是连李时珍都称赞的“食栗之诀”,可以延年益寿。在林海音笔下,秋天黄昏最熟悉的气味就是糖炒栗子的香味。循着那味道去买上一斤,不禁要加快脚步往家赶,期待着快点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窗前的方桌上分享美味。张爱玲也是糖炒栗子的钟爱者。当年她在上海,常常一个人到街头顺着那缕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寻买糖炒栗子,每每爱不释手。徐志摩也喜食栗子,每值秋来,他爱去杭州西湖烟霞岭下,边赏桂花边啖栗子,认为此乃人生一大享受。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具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说明板栗对腰膝软弱、胃气不足、肠鸣泄泻等都有显著疗效。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江初昕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