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时疫当前,中医教你“治未病”

时疫当前,中医教你“治未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学称其为“瘟疫”“时疫”,与以往的“非典”、流感一样都属于瘟疫范畴,即《素问刺法论》中提到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戾之气来势汹汹,中医在这次的抗疫战役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对于未感染疫病的普通人群,平时该如何抵御疫病呢?这就要遵循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了。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谓“治”,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治理等含义,可引申为防止。中医“治未病”,是指遵循道法自然、平衡阴阳、增强正气、规避邪气、早期诊治、防病传变的基本原则,采取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措施,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何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以《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理论依据,提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的目的。

那么,何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呢?这句话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医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把一切可能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是说,当人体正气充足的时候,邪气是无法致人生病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气和邪气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正气充足时抗病力就强,虽有邪气侵犯也不容易发病;而正气不足时抗病力就弱,邪气容易入侵而发生疾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所以,正气是否充足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我们只有固护好体内正气,才能有力地抵御疫病侵袭。

中医在重视正气的同时,也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例如被毒蛇咬伤时,蛇毒作为一种强盛的外邪入侵体内,与人体的正气相比有毒性强的优势;例如这次的疫病,为疫戾之气,疫气的普遍易感性更易侵袭人体并传染及他人。所以,正如《素问刺法论》中说的:“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其中“避其毒气”就是要避除一切有可能引起疾病的外邪之气。由此归纳而言,要有效预防疫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固护好体内正气,二是避除体外邪气。

如何用中医治未病理论
固护正气、避其毒气以抵御疫病?

古人固护正气、避其毒气的方法有很多,如何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实践呢?下面具体从情志、起居、饮食、运动、节气等方面来进行介绍:

第一,情绪调节很重要。

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引起脏腑气机的逆乱,气血损耗而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致使外邪易侵。《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保持心情舒畅,不生气、不恐慌,人就不容易得病。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正气的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给自己增添信心。

如果平时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此时就要适度减少不良信息的摄入,更要放松身心。可以适度安排一些室内娱乐活动,比如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看电影、聊天,还可以在家中培养些陶冶身心的爱好,以保持心情愉快等,这样才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不易来。
第二,顺应时节巧应对。

疫情持续期间,气温变化也有些反复无常,根据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理,防疫应多顺应时节变化。人体上半身阳气较下半身充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寒从脚下起”,所以要格外注意下半身保暖。另外,太阳升起一天比一天早,我们的作息应以晚睡早起为主,养成晨起梳头的习惯,可以更好地升发阳气。
第三,做好防护避毒气。

《素问刺法论》中有一段关于黄帝与岐伯讨论预防疫病的对话,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意思是说要想避免染上疫病,做好防护避免邪气的侵袭也是重要环节。

所以在疫情严重期间,我们提倡的是尽量待在家里,不聚会、少出门。若实在是有重要原因得外出,必须全程戴好口罩,并尽可能少接触一些公共设施,最好自备手套、免洗消毒液、消毒纸巾等。回家后务必更换外衣,放置通风处,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要将手腕、手背、手心、指缝都洗干净),还要用酒精给手机等常用物品消毒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避免或减少与病毒的接触,即“避其毒气”,做到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第四,养好脾胃正气足。

中医认为,疫情期间的饮食,尤其要注重养好脾胃,脾胃功能良好对于预防疫病非常重要。因为脾是肺之母,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则肺气充足,对抗外邪的能力就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意思是我们平时要注意调整好饮食的五味,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调配适当才能使骨骼结实强壮、正气充足流畅。

因此,我们在搭配食物时要注意,伤阳伤脾胃的食物不宜多吃,尤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如水果、酸奶等;少吃甜腻、油腻的食物,肉类也不宜吃太多,烧肉时最好放些辛香调料,如茴香、八角之类,既能祛腥增香,又能醒脾解腻;建议多吃五谷杂粮,作为主食的大米、小麦是最养脾胃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其他如薏苡仁、芡实、白扁豆也能补益脾胃、祛湿,另如山药、莲子能气阴双补,还能固精等。

第五,良好睡眠养正气。

中医历来重视保养良好的睡眠,古人言:“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意思是说,人体通过睡眠可以有效消除疲劳、养蓄精神,是延年益寿、保护正气的关键之一,在疫情期间尤其如此。

我们建议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晚餐不宜吃得太饱;睡前可以泡泡脚,在水中加一小撮盐,既能祛脚部的风湿邪气,又能助人心肾相交,顺利入眠;睡前少看手机、电脑,可做一些缓慢的运动,如八段锦、瑜伽等;晚上室内温度不宜过热,被子要选择透气的,不宜过厚过暖,也不能觉得寒凉等。
第六,适度运动护正气。

在家隔离期间,每天都可适度运动,但不能过于疲劳。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的畅通,舒筋骨、强体魄,从而起到调畅体内正气的作用。

建议可以多练习传统中医保健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体力较好的可以在家里慢跑,做做俯卧撑、平板支撑、哑铃若干组;体力较弱的可以做30~60个下蹲,可根据情况放慢速度,或慢步走30~60分钟等。

疫情仍未结束,请大家记住,做好预防工作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切忌因为国内疫情暂时控制住了就放松警惕。我们要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古训,遵循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保证“正气存内”“避其毒气”,才能“邪不可干”,坚信我们终将打赢这场战“疫”。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则林
桔梗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