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来龙去脉的医案,都不是真心教你
学中医,不可不读医案。
医案是前人成功的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但历代医案,问题很多,如果读之不得法,不但学不到东西,反而会误入歧途:
有的医案,只有关键的一诊或几诊,并没有把整个治病的过程展现出来,让人误认为那么大一个病,就是某个方治好的。
从而拘守成方成法,不知随证变方,不知善后调养。
有的医案,没有给出发病、治病的时间和地点,使人失去了时空观念,觉得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的疾病和用药都是一个样子。
有的医案,处方中没有给出剂量,只列举了光秃秃几个药,还打乱了次序,使人看不懂,看了等于没看一样。
有的医家的医案只保留一些疑难险怪、治法不循常规的病案,什么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什么重用附子半斤、细辛三两之类。
这类医案使人误认为这就是这位医家的用药风格。
殊不知,人家在临床上,遇到风热感冒也是用银翘散,遇到食积也是用保和丸……
只有在遇见不寻常的病的时候,才如此出其不意。
这类医案,容易让人以奇为正,以变为常,不懂常规,妄求新奇。
诸如此类,历代医案的坑,还有无数。
若无传承,你早就被误导到十万八千里去了。
中医的门槛,就是它自身。
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有效地规避了上述问题:
它把发病的原因、疾病变化的过程,治疗不同阶段的不同用方,都告诉你.
让你知道一个病的来龙去脉,对发病和治病的过程了如指掌。
如此学到,才是真传。
其中每一个医案,都基本写明了疾病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年龄、身份甚至境遇等.
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都说非常重要的信息。
让我们有活生生的临床感、跟诊感: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不同的治法、方药。
其中处方,都给出剂量以供参考。
虽然剂量不是绝对的,但也能让我们明确用药的比例、轻重浮沉。
都说中医用药不传之秘在于量,而本书则可谓知无不言。
其中的方法,有常有变。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常法为主,从中可见治病的常规方法。
常规的病如果没有按照常规治疗,就可能出现变数。
那么,随机应变就非常重要,本书会告诉你随机应变的方法。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四时六淫病案》,这是重头戏。
它是按照“六淫统万病”的方法,将各种疾病放在“六淫”的框架中加以理解。
第二部分是《传染病案》,体现在中医在治疗各类重症、恶疾中的理法方药。
我们学医时,即蒙恩师胡有衡先生开示此书精义,自此步入中医正途:
每遇一病,必先于六淫之中详求其因,不急于议论使用何方何药;
每一诊次,必仔细分析此病发展和治疗到了什么阶段,然后考虑方药如何加减。
十余年来,我们于此书手不释卷。
从去年开始,又与同仁讲习此书。
反复揣摩,务于精熟,获益良多,临证用之,每多奇效。
然而,建国后的版本,多有删节,点校亦常见错漏。
有的删掉了病人的一些具体情况;
有的删掉了一些重要论述;
还有一个版本,索性把其中痘疫、鼠疫两大部分的内容删掉了!
我们取大东书局民国原版,重新录入,重新校对,在学苑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完整版、精校版,以图恢复该书原貌,现已在京东上架出售。
学中医,是要有捷径的。
从医案入手,直接从临床中获取理论,弄清疾病的套路,这就是《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给我们的捷径。
但哪怕是捷径,都要付出无数的耐心和艰辛,要进行无数的操练,流下无数的汗水。
这是一条艰辛的捷径,坚持下去,必然能到达成功。
去年,清艾轩中医学堂完成了《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四时六淫病案》的全部录音讲习,每天两个医案,详加讲解。
主要针对临床中医、中医资深研究者及爱好者。
欢迎进入微店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