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 “内-外”空间隐喻
点击箭头处“”,哦!!
《黄帝内经》中的
“内-外”空间隐喻
“内-外”这对词原本用于表示空间位置,但是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多处用于隐喻其他概念。
“内”常被用来隐喻病邪侵犯人体的运行状态,还用来表示范围、脉诊和房事等;而“外”则常用来隐喻病邪侵犯人体的运行状态和范围。
01
运行状态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内-外”空间范畴用于隐喻病邪在体内的运行状态,说明致病邪气侵犯人体的路径,描述疾病发生的位置,阐释疾病发生的机理等。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素问•风论》云:“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素问•奇病论》云:“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素问•水热穴论》云:“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以上经文中的“内”均有“向内”之意,说明病邪在体内的运行路径,描述了病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包括五脏六腑、骨髓、经脉等。
《素问•疟论》云:“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素问•疟论》云:“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素问•风论》云:“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又云:“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素问•水热穴论》云:“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以上经文中的“内”和“外”均有“向内”或“向外”的意思,表示致病邪气向内或向外侵袭人体的方向,阐释了疾病变化的机理。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息方吸而内针。”《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又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素问•长刺节论》云:“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素问•调经论》云:“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又云:“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以上经文介绍了如何把握进针的时机,其中的“内”用作动词,意为“向里进”,“内针”即为“进针”。
02
范围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内-外”空间范畴用于表示范围。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句中的“之间”和“之外”均表示范围,说明中古至人游历丰富,见闻广博。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以上两句经文中的“六合之内”均表示范围,泛指天地之间。
《素问•疟论》云:“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又云:“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这两句经文中的“之内”和“之外”也都表示范围,介绍病邪侵袭人体的路径和留藏的部位。
03
色诊和脉诊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内外”还可以用来表示诊断方法,“内”表示脉诊,“外”表示色诊。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针刺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将症状吃透,达到纯熟的地步才能给人看病。其中的“外内”指“察色诊脉”。
《素问•征四失论》云:“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之所以不能得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集中,思想上不加分析,又不能参合色脉,因此时常产生疑问和困难。此句经文中的“外内”亦是指色诊和脉诊。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战。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