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补脾必用甘味,补法不可滥用

补脾必用甘味,补法不可滥用

点击箭头处“”,哦!!

补脾必用甘味,补法不可滥用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即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滋补人体之阴阳气血。一般病人都喜吃补药,有些医生亦喜用补药,但是补法不可乱用,补药亦不可滥服。

前人曾有“误补益疾”之戒,即某些疾病在外邪未净之时进补剂,不仅不能起到补益作用,反而还会“助邪”与“留邪”。其实,不仅在外邪未净情况下不可滥用补剂,即使非外邪致病,如不对证,亦不能滥用补剂。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醒了“实实”之戒,强调使用补法的一个原则必须是虚证。

虚证种类繁多,一般而言,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全身的虚证,亦有心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五脏之虚,而五脏之中,又可见气血阴阳之种种不同虚证。因此,须明辨病机,选用不同之补法与方剂对症下药。

(一)补脾胃必用甘味

朱师曰:“《内经》言:五味入胃,甘入脾,脾欲甘。说明甘是补脾药的主味。李杲称: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脾主升,脾以升为健,故补脾必用甘味。”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补不足,损有余”和“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其在五脏虚证补法中,利用五行生克关系,尤其在用药方面,根据五味分归五脏之说,着重于脏药结合,以本味补本脏。

《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均以甘温益气、升举清阳为务。但过于厚味,易聚痰生湿,反碍脾胃,故补脾胃宜清补。清代叶桂,从阳明燥土须予柔润甘药着想,用甘寒生津之品组养胃汤方,弥补此前不足。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之益胃汤,用于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口干咽燥者。总之,甘味入脾,补脾胃必用甘味。

常用的清补法代表方如下: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

叶氏养胃汤(《临证指南医案》):玉竹、生扁豆、沙参、麦冬、桑叶、甘草。

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冰糖、炒玉竹。

人参散(《儒门事亲》):人参、甘草、石膏、寒水石、滑石。

(二)病证非虚,不可进补

“大实有羸状”,指出某些疾病表象为一个虚证,但其实是一个实证,须辨别清楚。

如胃食管反流病,以实证居多,虚实夹杂常见,纯虚证少见,故辨证时应辨清肝(胆)有无实热、气滞、血瘀,脾胃有无湿热、寒湿之邪等,若有则以祛邪为主,邪去而正气自复。

如不明此理,盲目投以补剂必使病情加重,犯“实实”之戒。

(三)补阴补阳不可辨错

阴虚者应滋阴,阳虚者应温阳,这是补法的一个原则,不可搞错。若阴虚证却用温阳法,就像火上加油;若阳虚证用滋阴法,犹如雪上加霜。

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有时仍能出现,原因之一是由于医生辨证失误,辨不清阴阳之所虚而致;原因之二是病人误听误信,不辨阴虚阳虚,不了解自己体质属性,盲目服药误补,难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补药不可过剂

补阴或补阳、补气或补血均应当应用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过剂则常可导致阴阳转化。

如过服滋阴之剂,可使阴虚者变为阳虚;如过服温阳之剂,可使阳虚者转化为阴虚。这种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某一药物所引起的证候转化,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五)食补不可滥用

《黄帝内经》所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食物固然是营养机体所必需,但过食“膏粱厚味”不仅不能补养身体,相反会使人患生“大丁”,即痈疡之类的疾病。其他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也与食补过量有关。

由此可见,食补亦不可滥用,须根据机体阴阳的盛衰、脏腑气血的强弱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才能收到滋补的效果。

(六)以通为补,通降和胃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容纳于胃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例,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蠕动将食物团块运进胃中,为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故属“胃”的范畴。

胃气宜降,只有胃气通降,才能使食管传输的食物团块顺利入胃,胃内食糜再下输小肠,这与现代胃肠动力学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使胃肠动力协调有序,维持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这种生理功能一旦由于种种病因引起失调,就会导致气机逆乱,出现胃肠动力障碍而发病。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反胃、嗳气、纳呆、呕恶等。

叶桂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不降为滞,反升为逆。临床常见的泛酸、嗳气、呕恶、烧心诸症均由胃气上逆引起,故通降和胃,使胃气和降,为临床治疗成功与否之关键。治疗应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先,辛开苦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通调气机,气顺中和,以恢复中焦升降传输之功能。

临床上可应用黄连与吴茱萸、黄芩与半夏、黄连与厚朴、黄连与苏叶等苦辛配伍药物。临床亦常用旋覆梗、代赭石以重镇降逆、消痰下气,丁香、柿蒂以和胃降逆;竹茹、陈皮以清热化痰降气;半夏、厚朴理气化痰、下气降逆。脾胃气虚兼气滞者,用木香、陈皮、枳壳、佛手,理气且降气;肝郁气滞、胃有血瘀者,在化瘀药中加枳壳、牛膝等。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通化宣平,圆执活变——朱生樑脾胃病临证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周秉舵,王晓素。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