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伤寒用药解析:调味承气汤方的三种应用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哦!!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本方以大黄配芒硝,
形成泻下的相须组合。
酒洗大黄,
使其不专在泻下,
兼有凉血散血之用。
配以甘草,
一则扶正,
二则缓其泻下之力,
更能发挥以下代清的作用。
以上服法是常规服法,
治疗针对是热邪内聚的状态,
病情可随时变化,
故顿服以防真正形成阳明腑实证。
下面结合条文,讲讲调胃承气汤的临床应用。
1
首先,说正用,就是将其作为以泻代清、通腑防结的代表方,用于阳明热邪内聚证。
《伤寒论》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本条就是其代表性条文。
全条根本没有涉及腑实的问题。
若是阳明与太阴同病,重在阳明,也可用调胃承气汤先泻阳明之热,当然得按第29条的方后注:“少少温服之”。既然是“少少”,以3~5合为宜。
2
其次,说说借用。
就是将其作为以泻代清、通腑防结的代表方,用于阳明实烦证。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吐不下,虽未明言阳明腑实,但提示了阳明内实不通,不能向外宣泄。
这种烦躁,可归入在阳明证里半属于腑实证的烦躁,它与虚烦证的相对应就该称为实烦证。
这种实烦除了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也是可以考虑的。下而除烦。
3
最后说说变用。
就是作为泻热和胃、清润通腑剂,用于阳明燥热气滞腑实证。
《伤寒论》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就是其代表条文。
伤寒吐后,腹胀满,提示属于气滞的阳明腑实证,代表处方应用小承气汤。
此处是讲调胃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燥热气滞腑实证的轻证。
虽然它没有用枳、朴等理气泻药,但它是通过泻下的方法使胃肠之气能够正常通降,故可以借用来治疗小承气汤的轻证。
由于推广,也可推广用于阳明燥屎内结证之轻证,或用过大承气汤病邪已衰,尚有余邪者。
下面讲讲三承气汤的区别。
三承气汤证的标准临床表现,概括起来讲大承气汤证是基础的、典型的,称为燥屎内结证。
小承气汤证是病机中间只有气滞这个环节比较突出,热炽和津伤都不大突出,是一个没有完全形成的,不标准的阳明腑实证。
调胃承气汤证仅仅是热邪内聚,创造了阳明腑实证形成的基本条件,还不能够算作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它用泻下的方法更多的是以下代清,消除内聚的热邪。
毕竟三个方都有攻下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调胃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疗小承气汤证的轻证;
小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疗调胃承气汤证的重证,也可以用来治疗大承气汤证的轻证;
大承气汤可用来治疗小承气汤证的重证。
当然可用不一定用,
比如大承气汤力峻,
若用于小承气汤证的重证,
必须体质壮实。
往期回顾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在哪里
/小承气汤
川派伤寒用药解析:小承气汤方的三种应用
END
【本文选自《听名师讲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谋。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