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龙祥看针灸(三)——九针与十八般兵器

黄龙祥看针灸(三)——九针与十八般兵器
请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黄龙祥
编辑/李剑光 孔烈

【小编按】电视剧《皇朝太医》里面有一句台词:“没有杀人的勇气,哪来治人的决心?”(小编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记得这一句,大概是因为……听起来有点帅吧)其实,治人的针具、针法和杀人的兵器、兵法还真是大有关系。古人的思维一以贯之,有杀人的十八般兵器,就有治人的九针;生活中用宝剑等兵器祛邪,在人体就用针具祛邪。今天先从砭针说起——

-
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针经玉版》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针经逆顺》

砭针——微型兵器
以往提到针法的起源,人们总是认为针法的前身是砭法,由于金属针的出现,石质的砭针自然过渡为针灸针。其实,砭针与微针是两种起源不同、特征不同的疗法。砭针发源于东方,微针发源于南方,砭针主要用于排脓、放血、放水等外科病症,无需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实际上是外科疗法的前身,从后世外科器具图中仍不难看出其脱胎于砭针的印迹。
另从不同时期针灸文献对于这两种疗法的描述可以很清楚看出砭针与微针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
用砭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称其小大而为之砭。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谓之不还;二曰脓浅而砭深,谓之太过;三曰脓大而砭小,谓之(氵+佥),(氵+佥)者恶不毕;四曰脓小而砭大,谓之泛,泛者伤良肉也。
——张家山出土汉简《脉书》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大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黄帝针经官针》
上述不同时期文献论述的是相同的内容,即由于针具的不同,其适应病症也明显不同。正是由于砭石疗法的治疗对象是痈肿,《黄帝素问》在提及这种针法的特征时强调要掌握“制砭石小大”的规范。《黄帝针经玉版》也说“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从战国以前的出土文物中现已鉴定用于医疗的砭石形态特征来看,均取法于兵器,皆适宜于放血刺痈。
例如1963年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可以放血),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可以切痈排脓);中身有四棱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可以容纳拇、食二指挟持)。
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古铜器中发现了一根青铜针,考古工作者认为是战国至西汉这个历史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4年)的器物。这根针长4.6厘米,中身有四棱,横断面呈菱形。大小与形状均与头道洼出土砭石非常相似,显而易见是继承了砭石的形制。
人们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将“砭石”与“微针”混为一谈,可能是见《黄帝内经》有“针石”一词,而六朝全元起注《素问》已经明确指出:“针石”、“镵石”、“砭石”实为一词。其实,“砭石”还有一个同义词是“铍石”。
《内经》以九针比之五兵,复以刺法比之于兵法。那么针具与兵器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或者说,《内经》时代针具的发明是否受到先秦时期“五兵”的影响,二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对于针具的形制与功用有详细的记述,可惜传世本没有相应的针具图,在传世古医籍中,最早是元代的《针经摘英集》绘制的“九针图”,此图后被明嘉靖高武《针灸节要》一书传录,高武之后的明清医家又结合当时针灸临床的实际对“九针图”递有修订。

图A战国铜铍;图B秦代铜剑;图C秦代铜铍——九针之铍针显然取法于此

图A 春秋时代双翼式铜镞;图B春秋时代菱形铜镞;图C战国时代三棱式铜镞——九针之“镵针”、“锋针”显然取法于此

五兵之四:如果不标明,恐怕所有学针灸者都会将此图中的先秦兵器当成铍针、锋针、镵针——实在是太像了

仿制铜质九针

仿古九针模型

看过这一幅幅不同朝代的针具图,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古代针具简直就是一套古代微型兵器——假如《内经》时代的针具图能够传世,想必与先秦的“五兵”图以及秦汉间的兵器图更为相似。为什么治病之针与致命之兵会存在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在古人的观念中,兵器——特别是宝剑、腰刀,还具有驱邪逐鬼之功,因此驱鬼之门神多为手执宝剑之形象;中国古代打鬼之神——钟馗被塑造成手执铁锥以逐鬼的形象;于是剑形或刀形之铁器也就被赋予驱鬼邪之功。
在古代,人之患病也被认为是鬼邪所中,所中之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因而有“鬼打”、“鬼击”、“鬼排”等病名。以针刺鬼邪所中之部位——穴位,就能驱逐鬼邪以治病。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的代表人物扁鹊传有治疗百邪所中之“十三鬼穴”——人体十三个重要腧穴,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百姓。
《黄帝内经》也以周身腧穴为病邪所侵袭之处,需要用针刺邪之所在以去病,所谓“邪气之所客,针石缘而去之”是也。以此推之,以剑形、刀形或箭形针具刺病,乃古人最初“驱邪逐鬼”观念的一种直观表达,因而砭石疗法所有针具——铍、镵、锋针也直接取法当时的兵器——五兵。古人的这种认识不仅在针灸文献,而且在本草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铁椎柄:主治鬼打,及强鬼排突人中恶者(明《本草纲目》)。
刀鞘:主治鬼打卒得。腰刀者弥佳(明《本草纲目》)。
从上述的记载中,不难理解我国的先民是如何萌生“以针治病”的直观认识。而且早期的针法——放血,其主要目的即在于驱邪,在《内经》凡被认为由鬼邪所中的病症,如“癫狂”、“疟疾”等仍大量采用针刺放血法治之。
另外,“火”也被认为有驱鬼邪之功,因此相传扁鹊治“横邪癫狂”之十三鬼穴,皆用火针法。当然火灸法也是常用的治法之一。由此可见,“驱邪逐鬼”的观念应当是针法产生的初始因素之一。
【本文选自《黄龙祥看针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辑整理】

回复目录查看往期所有文章目录

投稿: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