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自诚教授60年行医实录: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许自诚教授60年行医实录
肠化型胃癌前期病变案
患者信息
冯某,男,66岁,干部,1999年12月6日来兰医某院门诊初诊。
主诉
患胃病4年,1998年胃镜检查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999年复查加重。
病史
4年来上腹部胀满,胸部也胀,呃逆,有时胃痛,口干不欲饮水,大便稀,体重减轻约7kg,食纳尚可。1998年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型,经治疗后胃镜复查,病变加重,转化为重度萎缩性胃炎和重度肠化,遂来兰州某院门诊要求中医治疗。
体格检查
身高中等,面部较瘦,上腹部柔软,无压痛,未摸到包块,肝脾未触及,脉滑,舌胖,舌根部有较厚白苔,舌下静脉曲张。
西医诊断
①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体部,以胃窦为主);②肠化型胃癌前期病变(重度肠化)。
中医辨证
脾虚气滞血瘀证。
治法
健脾理气,活血化瘀,解毒抗癌。
处方
健脾理气防癌汤加味(笔者的经验方)。生黄芪30g,炒白术9g,枳实15g,厚朴15g,制半夏15g,陈皮10g,香橼15g,丹参20g,莪术15g,白花蛇舌草30g,郁金12g,石菖蒲10g,砂仁6g。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后,分2次温服。配合气滞胃安丸,每日中午口服12粒。
二诊(12月13日)
第一阶段,服6剂药后,腹胀胸满减轻,大便成形,原方加焦山楂15g,促进舌根部厚苔转薄。
三诊(2000年2月28日)
患者共服1999年12月6日处方的中药80剂及气滞胃安丸,维生素E、维生素C,约3个月时间(1个疗程),无明显不良反应。服汤药期间,因舌质有转红现象,曾去白术、砂仁,加山药30g,太子参30g,服后食欲大增,体重增加,舌象转正常,自觉精力充沛。于2000年1月因胸痛,经CT检查提示为胸膜间皮细胞瘤(两侧胸膜有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结节阴影,与胸膜紧密相贴)。故笔者建议做活检,进一步确定诊断。2月28日经胸科活检,未发现癌组织,最后呼吸科确诊为结核,按结核病治疗。
四诊(4月10日)
第二阶段,因高热(41℃)住兰州某院呼吸科治疗2周余,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期间检查肝功能正常,胃部病情稳定,胃部无不适感觉,食欲增加。近来有阵发性发冷、发热、口黏、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略数,辨证为脾胃湿热证,兼有少阳郁热,采用清化湿热,疏肝清解少阳的方法,处方:苍术9g,黄芩10g,茯苓30g,制半夏15g,陈皮10g,薏苡仁30g,藿香、佩兰各(另包,后下)12g,焦山楂15g,厚朴15g,枳实15g,柴胡15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剂,冷水煎服。
服6剂后,寒热往来的症状消失,前方去柴胡后,在门诊治疗,以清化脾胃湿热为原则,约半年时间,兼服抗结核药,舌苔黄腻退净,后3个月内胃部无任何症状,直至10月底,胃部病情稳定。
五诊(10月22日)
第三阶段,患者自觉3个月胃部无症状,饮食正常,但怕多吃,吃多易胃胀,体重保持,大便成形,舌苔白,舌质淡红,舌体胖,脉缓。按目前的脉证,仍恢复初诊时的治疗方法,实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健脾益气、理气化瘀、解毒抗癌为主,进一步促进重度萎缩性胃炎及重度肠化的胃癌前期病变的好转。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20g,枳实15g,厚朴15g,制半夏12g,陈皮10g,丹参20g,莪术15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黄芩10g。每日1剂,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六诊(12月18日)
患者共服上药36剂,因大便不通畅,舌根部白腻苔较厚,枳实量改为18g,黄芩15g,并加焦山楂15g。目前胃部无症状,准备胃镜复查。先做肝功能和乙肝三项系统检查。
七诊(2001年1月8日)
经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三项正常,12月22日在兰州某院消化科做胃镜复查。结果提示:胃镜下分泌少,血管欠佳,呈花斑状,多处有颗粒状增生。病理组织活检报告胃窦部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Hp-DNA阳性,治疗前未做幽门螺杆菌检查。笔者认为重度肠化型胃癌前期病变疗效显著,萎缩性胃炎好转,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目前的治疗原则:①用西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克林霉素300mg,果胶铋2粒,艮他霉素(瑞贝克)2粒,每日3次,4周。②气滞胃安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巩固萎缩性胃炎及其肠化的疗效。
许自诚教授门诊带教
诊治思路
这一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因中度萎缩伴肠化转变为重度萎缩和重度肠化,病变加重来用中药治疗的。根据患者表现胃胀连及胸胁胀满、呃逆、大便稀、渴不欲饮、食纳尚可、体重减轻、舌胖、苔白,脉滑等证候,辨证为脾虚气滞证,结合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及肠上皮细胞化生程度及舌下静脉曲张等特点,辨证为脾气虚弱,气滞血瘀,兼转癌趋向。采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的方法,先后共服用中药1个半疗程(3个月1个疗程,约120天)。胃镜复查胃体部病变由重度转中度(降一级),窦部病变由重度转为中、重度(降一级),重度肠化转为轻度(降二级),症状完全消失已3个月,体重恢复正常,故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提示胃癌前期病变已不存在,潜在性危险已得到控制,重度萎缩性胃炎好转。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治疗经验是,老年患者60岁以上有重度萎缩性胃炎时,经合理治疗1~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体重增加,但胃镜复查后重度萎缩仍为重度。而此患者年高66岁,治疗后有所减轻,尤其是重度肠化转为轻度,转癌的征象已得到控制。治疗的方药,仍是笔者常用的健脾理气防癌汤加味。
健脾理气防癌汤由生黄芪、白术、枳壳、厚朴、半夏、陈皮、丹参、赤芍、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对该患者在治疗时略有加减,以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后因有胃阴虚现象出现,白术改山药、太子参;枳实、厚朴、香橼理气,促进胃肠的蠕动;制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嗳气;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因有癌前期病变故又加莪术,除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促使炎性细胞浸润和吸收外,莪术有抑制细胞的增生作用,对肠化的减轻起了一定的作用,配合白花蛇舌草解毒抗癌,增强了重度萎缩腺体的恢复和肠化的消失。郁金、石菖蒲专为解除胸闷胀满而加,正如明代名医叶天士说:“里络即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据我们研究发现,西北地区萎缩性胃炎患者属脾气虚者,大多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脾虚气滞者为甚,所以我们使用黄芪主要为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脾虚重者,再加党参或灵芝,其目的在于增加细胞免疫功能,扶正与祛邪并重;祛邪包括理气、化瘀和清热解毒抗癌药,故对于疗效的取得有重要的关系。
此外,在用药过程中,因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机体中胃内环境有了改变,出现脾胃湿热证,故采用清化脾胃湿热的药物,以半夏泻心汤变法,治疗约半年之久,后又转入正规治疗萎缩性胃炎和癌前病变的计划中。后经分析,湿热状态如此的顽固难除,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报道,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炎出现湿热证时,多为病变活动期,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较高。该患者治疗前未做过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治疗后复查时Hp-DNA阳性,说明湿热证时幽门螺杆菌早已存在,同时也反证了我们所用的清化湿热的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无杀灭作用。因此,决定用西药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不根除,是一个隐患。据最近报道,幽门螺杆菌可引起抑癌基因P53突变,对于胃癌前期病变进一步转为胃癌或可能起主要的作用。
【本文选自《悬壶验录——许自诚脏腑学说理论与临床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许自诚。编辑整理。】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