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有图有真相:地黄这样炮制才对!

有图有真相:地黄这样炮制才对!
中医之秘,秘在剂量;
中药之秘,秘在炮制。
有一些中药,
可是不能随便蒸啊晒啊的,
一不小心,
就变成性味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药了。
生姜就是一个例子,
今天要说的这个地黄,也是。

右滑发现更多……
图1 鲜地黄
图2 干地黄(晒干法)
图3 干地黄(烘干法)

《神农本草经》已经对地黄有记载,用的应该是鲜品或干品(图1~图3)。

到了东汉年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的就是干地黄(即是晒干的鲜地黄),它的样子和图2差不多。

后汉,那可是战争不断的时期,老百姓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能吃上饭就算不错了,由此而成“虚劳诸不足”,张仲景就制定了一张“薯蓣丸”来治疗,这里面用的就是干地黄,不太可能是蒸地黄这些。干地黄的寒性是比较强的,因此多用它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治疗热病后的口渴、出血是非常合适的。

到了唐代,社会稳定繁荣,人们开始对养生有了追求。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蒸地黄的秘密?目前无从查考,可能是某个炼丹的道家,或者哪位药农吧。反正“酒拌,蒸”就是始于隋唐时期。其中就有名的就是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提出的“蒸曝九遍”法了。

图4 熟地黄

图4就是蒸地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熟地黄。蒸晒了5遍,然后切成了条状。

干地黄在竹笼中与酒同蒸,酒的温通之气慢慢就会渗入到地黄的体内;出笼后,它就被晾在太阳底下,吸吮纯阳之气。就在这一蒸一晒的过程里,地黄体内的寒性一点点地被吞噬,直至变成微温;它的功效也发生了变化,从清热凉血,变成了滋阴养血、填精益髓的佳品;它的口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鲜地黄是苦中带涩的,晒干或烘干后就涩中带一点甜,但是熟地黄就没有了涩味,是非常甘甜,非常好吃的。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要蒸曝九遍呢?很多人解释说这个“9”就是个虚数,就是多次的意思,其实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全面。提出这个理念的孙思邈,他首先是一个道士,其次才是医药学家。一个道士追求9这个最大的阳数,是非常自然的。

是不是熟地一定得九蒸九晒?为此,笔者曾与河南焦作的地黄药农切磋过,大家认为按照古法工艺,完成地黄的九蒸九晒确实不是问题,但是地黄在经过七蒸七晒后,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传统“甘如饴,色如漆,亮如金”的标准,这时如果继续进行蒸制,熟地很有可能会出现“崩货”现象,破坏卖相。所以除非是顾客定制包销,一般就五蒸五晒,优质货七蒸七晒。这点和浙江老药工的观点不谋而合。

熟地黄还有一种炮制品,叫“砂仁及酒拌蒸”,始于《本草纲目》,专为缓解熟地的滋腻碍胃而设。新中国成立前浙沪一带的中医人还能见到此品种,部分人至今仍保留这个书写习惯,可惜这种炮制品已近绝迹。为了本书的出版,特请河南焦作地区的药农按照古法炮制了一批砂仁及酒拌蒸熟地黄(图5)。

图5 七制砂仁拌熟地黄(由河南焦作药农提供)

药典中,

对熟地黄的炮制要求是这样描述的:
【炮制】取生地黄,照蒸法(通则0213)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现在工厂生产的一蒸一烘式熟地黄,
其滋阴养血、填精益髓的功效
是不是能保证呢?
真是没法说清楚。

其次,
如果这个蒸、焖不到位,
很容易出现图6的问题。

图6 未制透的熟地黄(100倍解剖镜下)

外面确实滋润透黑,
但是拿剪刀一剪,
内芯还是土黄色的——没有熟透。
为了大家观察方便,
将饮片放在100倍解剖镜下放大。
这样的熟地黄能算合格?
当然不能。

【本文选自《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宇静。编辑整理。内容简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中医之“器”也。中药材经验鉴别是中药行常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通过看、摸、尝、闻、试的方式来区分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本书为作者跟随药工学习及至产地、中药材市场考察后记录下来的一本中药材鉴定笔记,语言通俗风趣,又不失专业性,图片丰富,重点突出,对中医专业学生、中医药科普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均是一本不错的学习参考书。】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