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味中药曾经是朝廷贡品, 专供娘娘公主们享用,现在却……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哦!!
中药家族里,哪个历史地位落差很大?
黄连?马勃?朱砂?都不对。
要论到地位落差大,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味中药——化橘红,绝对排得上。
化
橘
红
它可是朝廷贡品的一员,专供娘娘公主们享用,风光着呢;可现在呢,尽落到了妇孺皆不知的地步,你说这个落差大不大?
咱们就从和化橘红这个名字最接近的橘红说起,都带着这个“橘”字嘛。
化橘红不是橘红
什么是橘红呢?
药典记载: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
大家都吃过橘子吧?通俗点讲,橘红就是用橘子皮,刮掉皮的内面那一层白色的部分(中果皮),低温干燥就成啦。
当然,不是所有品种的橘子都可以作橘红,历史上以四川产的“大红袍”为最佳,我们浙江黄岩蜜橘也可以加工出橘红。
现在的药房,还有没有真正的橘外层果皮做的橘红?几乎不存在。
不说别的,单单刮皮这一道工序,现在人工费多贵啊,谁出得起?所以正宗的橘红,已经基本绝迹。
现在药房调剂时配付的橘红是啥呢?一律配付用普通柚子的外果皮做出来的“橘红”,悲哀啊。
化橘红不是陈皮
陈皮已经在前面篇章介绍过了,它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1ata B1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我们可以上下文比较一下,其实陈皮和橘红最接近,留白就叫陈皮,去白就叫橘红。
但是药典记载得非常清楚:
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而橘红能“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两者的功效是有一定区别的。
我们经常还能看到几个很类似的品种,在此也一起说明一下:
青皮(橘的幼果),橘叶(橘的叶子),橘核(橘的种子),橘络(橘的维管束)。
没有看明白的朋友,再上下对照着理一理。
化州橘红的灭顶之灾
下面就该我们的主角——化橘红登场了。
化橘红是啥?新中国成立前,化橘红专指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因为主产于广东茂名地区的化州,故又名“化州橘红”或“化州毛橘红”。并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柚子皮拿来晒晒都能算“化橘红”的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77年,修订后的《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 (L.)Osbeck的干燥未成熟外层果皮”。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化橘红当橘红卖了。
到了1985年版、1990年版,收载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那化橘红呢?直接除名了。它的母体化州柚呢?不纳入药用品种了。
完了,这时候的化州橘红,直接成了黑户口,不能上市了。
这个问题直到1995年以后才慢慢纠正。
一直到目前使用中的药典,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都纳入化橘红的范畴。这个情况和鹿茸非常相似。
化州柚做出来的化橘红为什么会成为贡品?因为它的药效比其他品种柚做出来的要好。但是它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对水土的要求极其高。把化州柚移到其他地区培育,没几年就会发生退化、变种,就是这个品种的局限性,直接导致化州橘红产量极低,价格较贵。
以前是朝廷包销,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可是市场经济了呢。用化州橘红加工出来的1片“绿毛七爪”,一般在30元左右;而用其他柚(注:这是药典允许的)加工出来的“化橘红”,30元都可以买上1斤了。
假如你是药店老板,请问你会进哪一个货?答案不言而喻了。
综于以上各种原因,目前的中药材市场上,不论标的是“橘红”还是“化橘红”,满天飞的都是用普通柚子皮加工后的货色。正宗的“橘红”,早已绝迹;传统的“化橘红”呢,七、八十家估计都难找到1家有存货,即使有也是极少量,放在冷落的角落里。
化州柚,如果熟了当水果卖,会绝对赔钱。因为它的果肉很少,而且又酸又涩。很多化州人都还记得那段眼睁睁看着化州柚烂在枝头的日子。
直到有了网络,有了淘宝。
应该感谢化州人的努力和坚守。如果没有他们,正品化州毛橘红这一传统中药,可能就要绝迹了。
化橘红的分类
如何挑选化橘红呢?其实很简单,正品化州毛橘红有一个显著特点,不管是幼果,还是未成熟或几成熟的外果皮,都有细密的茸毛。这个是很难作假的。它的气味非常浓郁,和优质陈皮差不多一个味道。
我们能见到的化橘红大概有2种。
右滑发现更多……
化橘红压果
化橘红中果
黄毛七爪上图是第一种化橘红,每个一共切成7片,请注意它的外表皮,是不是颜色为青绿色?所以它的名字就叫“绿毛七爪”,很形象吧?上等佳品。有些采来时偏熟了些,外表皮颜色就呈黄色了,叫“黄毛七爪”。
这些也叫化橘红,是化州柚的幼果,小的比大的药效好。一般是切片入药。
化橘红辛、苦,温,它的发散之性不强,擅长于化痰消积,因此非常适用于寒痰咳嗽未化热者,如伴有食积或消化不良,则可一举两得。
如果辨为痰热型者,就不要单味使用,需配伍竹茹、鱼腥草等,方能收功。使用上可以单味切片泡服,也可以与他药合用。
【本文选自《寻觅本草——一本中医人的中药鉴定手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宇静。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