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阳就是壮阳?歪理
说中医,有趣有料有味道!
导语
很多人不懂扶阳和壮阳的区别,认为扶阳就是壮阳。虽然对这样的事情不屑于争论,今天笔者还是将这事情摆上正台,和朋友们好好的剖析一番。
扶阳正解
扶阳是一种中医治疗法则的统称,顾名思义,这种治疗法则是以扶持阳气、恢复阳气运行规律为要的。扶阳的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阳气的思想,其理论精神源自《周易》、《黄帝内经》等经典。从阳气运动的角度考虑,扶阳法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运动为目的。扶阳法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不仅仅由于技术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理论的先进性。
壮阳≠扶阳
壮阳≠扶阳
而当今社会上广告漫天飞的“壮阳”只是针对增强壮大男性性功能而言,所强调的“阳”仅指阳器,即男性性器官。这与扶阳理念里“阳”的涵义差了十万八千里。
正确认识扶阳理念
扶阳固本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在生命的过程中,阳气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生理上,阳气正常的运动产生人身一切生理功能,包括生长、消化、情志、生殖、感觉等等。在病理上,一旦阳气正常运动的规律被打破,阳气运动出现障碍,则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包括一切表现为阳气不足的疾病;而由于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运动受阻也可导致阴液输布的失常,故也包括很多表现为阴液不足之症。所以扶阳的理念和方法是从生命的根本去思考得出的重要理念,适用于人体的各类疾病和各种疾病阶段,对各种将病、未病和已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壮阳的来历晚于扶阳
张艺谋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有个情节, 巩俐演的那个皇后,被人在每天吃的中药里下了毒,那种毒药叫“断肠草”。情节虽是电影虚构,但“断肠草”确实有,它是一种中药,叫乌头,和我们更加熟悉的附子,是同一种植物,母根是乌头,附在边上的根就是附子,过量的乌头和附子可以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由此致人死亡。
乌头和附子,都是中医里的补阳药,魏晋时期“五石散”,就用到了补阳药中的硫磺,服食者亢奋激昂得貌似体力可以超过壮汉。而附子的用法,也是检验一位扶阳医生的真正技术的中药。
乌头、附子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写过,把硫磺埋在花下,那些要等到春天才开放的花,会在寒冷的冬季提前开放,这样的药性于人,带来的疯狂肆意,堪比花朵的异常“回春”,壮阳药因此也得名“春药”。
中国从正史到野史,有很多关于“春药”的传说,“春药”就是壮阳药,除了电影里的这种急性中毒之外,中国历史上的多位皇帝,还有后来的功夫明星李小龙,他们的死都被认定与长期的,过度服用此类药物有关。由此也清楚地提示:过度的补阳,壮阳不是好事,是会消耗精力,甚至会缩短寿命的。
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扶阳?
打个比喻,人的生命就是一根燃烧的蜡烛,蜡烛上的火苗是阳,下面的蜡烛是阴。如果这个火苗熄灭了,就算蜡烛的体量再大,也没有价值了。这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后者即便身材依旧五脏俱全,蜡烛还是完好的,但火灭了,阳气尽了,也就没了生机。
但是,如果蜡烛上的火苗烧得太旺,太快,底下的蜡烛很快就要被烧完了,这个生命虽然灿烂,看似茁壮,但是短暂,不能持久,服食壮阳药、春药而死的人们,就是因此原理。
这个规律早就被我们的先人观察到了,以至于民间有“破罐熬好罐”的说法,意思是,身体虚弱的人,有时反比身体好的人活得长,特别是那些身体“特别好”的人。因为虚弱,在某种程度是火苗烧得不够旺的结果,但恰是这个结果,节约了他们的阳气。
因此,要想让生命之火燃烧得长久,就要爱惜这个火苗,既不能熄灭,又不能过旺,甚至要珍惜着,节省着用的,因为它是人身的火力,更是生命的活力。所以,中医对阳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元阳,”元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
阳是“天之大宝”
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所以太阳是“天之大宝”,人体的生命维持靠阳气,阳气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是“人身之大宝”,所以,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其实都是阳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循环,而维护生命,治病养生的过程,不管用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保护阳气的过程。
汉代张仲景,被称为中医“医圣”,他写的《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第一部临床经典,至今都是后世中医依照的理论准绳。这本书中涉及的病种不只是受寒引起的,而是全科的,所以叫“杂病”,之所以之前还冠以“伤寒”,因为寒是直接伤阳气的,阳气受伤之后人会生病,会死亡,医圣强调“伤寒”,其实就是强调保护阳气,而保护阳气也贯穿在中医学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养之中,无论是阳气于生命,还是保护阳气于中医,都是第一位的,最最重要的。
结语
因此,了解过扶阳派火神派养生治疗理论的人应该明白:
生命的养生在于扶阳抑阴,长长久久;而不在于壮阳竭阴 以致英雄豪气万丈而终昙花一现
吃扶阳药的时候需能吃补品吗?
最好不吃!
带您认识不一样的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