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盗走了我们的阳气?
何为阳气?阳气来源于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气”。阳气是“气”中属阳的部分。“气”,是宇宙自然的本源物质,它充斥于整个时空与人体周身,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机能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与“气”密不可分。气是生命的动力。
阳气对人体的作用
(1)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2)促进脏腑机能活动的实现;
(3)是精、气、血、津液化生、输布、代谢的动力源泉;
(4)促进人体气化、气机活动,人体的气化活动也是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完的;
(5)温煦和推动形体运动。
引起阳气不足的原因
是什么盗走了我们的阳气?
是岁月。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是熬夜。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故入夜应该顺应阳气闭藏之道,不应该扰阳。熬夜不睡觉就是用阳,阳气该潜不潜,伤人阳气。
是饮食不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味伤形,气伤精…气伤于味”。味可以养形,也可以伤形。味伤形:《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1)是“多食之”,《灵枢五味论》。
(2)是吃反季节蔬菜。反季节蔬菜违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长规律,因为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发生了变化。
(3)是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等。
是劳累。
阳虚与疾病
1.痹症:素体阳虚、阴精不足为内因,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浊、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阳气不足、失于温运,肌肤经络痹阻、失荣等,表现有不通的疼痛、屈伸受限、不荣的酸困、不仁、倦怠以及受凉症状加重等。
2.肥胖症,身体某部位肥大。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如果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
3.肿瘤,这是明显的阴性病。属于“阴成形”太过所致,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以温化为主,以附子等温性药为主治疗。
升阳之法
(一)自古扶阳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次之。”。宋代窦材《扁鹊心书》。
1.扶阳三法之一:灼艾之法(阳气若足千年寿,灸法升阳第一方)
(1)灸关元穴: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2)灼艾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
(3)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穴,意守此处。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
2.扶阳三法之二:丹药之法
丹药,主要成分为矿物,以铅汞等金石品为主。《扁鹊心书》提到的丹药名为太上金液丹,以硫黄为主,扶阳祛湿。
3.扶阳三法之三:附子之法
《伤寒杂病论》: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丸、四逆汤。
非药物升阳法
1.动则升阳:导引功法,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 导引的作用主要就是让阳气升降出入有道,即达到“柔”的状态而养“筋”。
《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
《中藏经》中也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
2.喜则升阳。古人说,喜则阳气生。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道家的“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的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文完-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