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三不要,饭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传统中医养生主张,养生要“因天之序”,把握节律。一天当中,早起,饭后,睡前,恰是养生的三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上,都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养生要诀。
| 早起三不要 |
早起,是人体机能从沉睡中恢复运转的时候,有三不要。1、不要猛地起身
早上,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还处于混沌状态。
睡眠时,人的心跳会放缓,血液流速也随之变得缓慢。
此时猛地起身,血液骤然回流,容易引发脑出血、心脏病。
古代医家有言:“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遍,眼睛左旋、右转各九遍,团住少顷,忽大睁开,除却风火。”
早上起床之前,不妨平躺在床上,把双手对搓热,用手心捂住眼睛。
如此重复几遍,然后再转动眼珠,睁眼、起身。
这样做能有效保护面部神经,避免受到冷风的刺激。2、不要憋大小便
《黄帝内经》讲:“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到7点之间,是大肠蠕动最活跃的时候。
此时大肠刚刚结束了夜间水谷营养的吸收,正准备排出多余的残渣和废物。
饮食规律、身体健康的人,一般会在早晨起床后立刻产生便意。
二便规律,是人体气机运转正常的一个显著标志。
晨起按时的排便,更能为大肠和肝脏减负,也为膀胱减压。
因此一旦产生便意,千万不要憋,应当尽快排出。
起床后可以喝杯水,有助于湿润肠道,帮助身体排毒。3、不要轻视早餐
《黄帝内经》有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辰时即早上7点至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候。
也是一天之中,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时候。
不吃早餐,胃就会空运转,对五脏六腑都是损伤。
尤其经过晨起“排毒”之后,更该给身体补充点儿养分。
因此,早餐的时间不能拖、分量不能少、用餐不能急。
早起半小时,坐在桌边安安稳稳吃顿早饭。
有了充足的营养,才能更好地支撑一天的工作、学习。
| 饭后三不急 |
饭后,是营养物质吸收的关键阶段,有三不急。1、不急着躺下
药王孙思邈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饱食即卧,是指刚吃饱饭,就迫不及待地躺下休息。
食物在腹中未及消化,积而淤滞乃生疾病。
故饭后宜适当散步活动,所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既能够促进消化,更使体内津液流通,有益于身体健康。2、不急着运动
刚吃饱饭,胃肠中尚且留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
此时大量运动,很容易造成胃下垂。
因此《黄帝内经》里讲,饭后“四肢微动温衣”。
意思是说,饭后不要急于运动,更不要剧烈运动。
用完饭半小时左右,可以出门散散步、遛遛弯。
运动到身体微微发热的程度,也就足够了。3、不急着吃水果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五谷杂粮、蔬菜肉类,能为人体提供最基本的养分。
餐后再吃些水果,更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然而,饭后马上吃水果,会给本就饱胀的肠胃增添负担。
可以等食物消化一段时间后,再适当进行补充。
| 睡前三不宜 |
睡前,是身体与精神调息的关键时刻,有三不宜。1、不宜吃宵夜
有些人喜欢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烧烤等脂肪丰富的食物。
这些会给本该休息的脾脏,带来巨大的负担。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涎”,故有“脾在液为涎”之说。
涎水,也就是口水,是由脾脏产生和控制的。
脾气充足的情况下,能够固摄涎水,不会溢出口腔。
而脾的负担过重,“固摄”功能失调,就会发生睡觉“流口水”的现象。2、不宜劳累
夜晚本该是阳气收敛、阴气上行的时间。
《黄帝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
睡前过度劳累,会造成阳气亢盛、虚耗。
阳气一旦亢盛于,就全都散掉了,既伤气又耗血。
人体气虚血亏,进而会导致夜卧不安。
因此睡前不宜太过劳累,给身体一段休养的时间,有助于进入睡眠状态。3、不宜思虑
《黄帝内经》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贵在静养。
睡前过劳则身不安,睡前思虑则心不静。
想要保障睡眠质量,不但要让身体得到休息,更要让精神回归平静。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