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医案医话】张立山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验案1则

【医案医话】张立山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验案1则

病因明确的发热在西医治疗中均有有效应对方式,而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只能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疾患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有独到优势,本文报告了1例小儿不明原因发热中医治验经过,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探讨,对所选方剂的解析,以阐明中医辨证论治在此类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一病案简介
患儿,女,1岁,山东青岛人,2016年3月17日因反复发热40 d就诊。患儿自2016年2月4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伴腹泻,3次/d,黄绿色糊状便,于青岛市立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5.06109/L,NE 53.5%,LY 27.1%,Hb 101 g/L,无咳嗽、呕吐,无畏寒、寒战,无皮疹,考虑胃肠型感冒,予施保利口服液、退热药,体温降至正常。2月6日复热,体温38.5~39.5℃,腹泻加重,伴呕吐,于青岛城阳人民医院查大便常规示:轮状病毒阳性,考虑轮状病毒性肠炎,予炎琥宁抗病毒、头孢美唑钠抗感染、对症补液等治疗,输液过程中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急停药后转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院治疗,仍发热,体温最高40℃,腹泻好转,1次/d,质稀,口唇干燥,咽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复查血常规:WBC 14.43109/L,NE 60.6%,LY 28.2%,Hb 112 g/L,CRP 26.1 mg/L。腹部超声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为发热原因待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轻度贫血。给予阿糖腺苷、头孢美唑钠等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发热不退,皮疹不消,瘙痒,于2月10日转至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治疗。复查血常规:WBC 15.60109/L,NE 68.9%,LY 23.7%,Hb 112 g/L,CRP 74.6 mg/L,PLT 210109/L;血沉:48 mm/h,EBV抗体谱未见异常;呼吸道病原9项: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副流感病毒IgM阳性;肺部CT示:支气管肺炎,双肺上叶、左肺舌叶及下叶散见条片状密度增高影;腹部立位片:中腹部肠管内多个小液平影。考虑为脓毒症,川畸病?支原体肺炎,贫血。在院期间WBC 15.60~23.90109/L,CRP 13.02~192 mg/L,Hb最低83 g/L,予甲泼尼龙2 mg/(kgd)(按期减停)抗炎,丙种球蛋白2 g/kg调节免疫,阿司匹林5 mg/kg抗血小板聚集,头孢噻肟、利奈唑胺、美罗培南、阿奇霉素抗感染。输液过程中皮疹加重,仍每日发热1~2次,最高39.1℃,腹泻再次加重,水样便,味酸臭,7~10次/d,于2月24日再转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治疗。查体见面部红疹较多,咽充血,双扁桃体Ⅰ度肿大,颈部触及花生大小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复查大便常规示:轮状病毒阴性,脂肪球阳性;麻疹抗体阴性,诊为发热皮疹待查,结缔组织病?败血症?血液系统恶性病?迁延性腹泻,中度贫血。予夫西地酸、西替利嗪抗过敏,蒙脱石散、常乐康对症止泻,皮疹、腹泻好转,仍每日发热2~3次,3月3日出现咳嗽,有痰难咯,复查肺CT提示两肺散在实质病变,加用雾化吸痰,3月5日出现全身红色丘疹,停夫西地酸,更换抗生素为克林霉素,3月13日、16日再发全身皮疹,仍发热,体温37.8~39.8℃,家属要求出院,3月17日前来就诊。患儿来诊时仍发热,最高39.5℃,无畏寒、寒战,前胸、后背、面部红色皮疹,高于皮面,瘙痒,咳嗽,流清涕,恶心,纳食尚可,大便糊状,2~3次/d,小便可,舌淡红,舌苔因患儿哭闹未查,脉细。诊为外感气虚发热,治宜益气解毒、托表外达。处方:太子参10 g,茯苓10 g,桔梗6 g,炒枳壳6 g,荆芥6 g,防风6 g,炙甘草5 g,羌活、独活各5 g,柴胡12 g,黄芩6 g,前胡6 g,姜半夏6 g,生石膏20 g,蝉蜕3 g。颗粒剂,5剂,1剂/d,2次/d。

2诊:2016年3月21日。服药第2剂热退,服药当天体温37.8 ℃~38.4 ℃,未再上升,第2天最高体温36.8 ℃,后一直未发热,既往外阴部破溃1周余,小便黄,大便正常,昨晚时惊醒、矢气频,咳减,流涕减少,唯足部仍有皮疹,余处疹退,纳佳,夜间汗多,舌淡红苔薄,脉细。症均减,仍从前法,前方去独活,加淡竹叶6 g,焦神曲10 g以清热除烦,利尿消导。颗粒剂,5剂,1剂/d,2次/d。
2诊5 d后电话告知热未再起,皮疹已完全消退,咳嗽、流涕均无,大便好转,1次/d,遂照2诊药方带药4剂回家。不想途中因受风再次发热,体温38.5 ℃,未见皮疹。因路途遥远,只得暂嘱仍服所带之药,调摄饮食起居,密切观察。2剂后热退,无咳嗽流涕,大便糊状,嘱将息起居,未再开方服药。2016年3月30日又因接触其他感冒患者而发热复起,最高39.1 ℃,自服清开灵、板蓝根无效,昼夜均盗汗,汗出较多,不恶风冷,无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前胸、后背又散见红色丘疹(较前发作时少),瘙痒,夜间惊醒啼哭,纳可,喜揉眼、眨眼,大便稀。照片见舌淡红苔薄白。考虑正虚复感外邪,仍以益气解表透热、托毒外出法,处方:太子参10 g,茯苓10 g,桔梗6 g,炒枳壳6 g,荆芥6 g,防风6 g,炙甘草6 g,羌活8 g,柴胡12 g,黄芩6 g,薄荷6 g,生石膏20 g,蝉蜕3 g,升麻4 g,淡竹叶4 g。4剂,1剂/d,2次/d。于当地医院抓药服用。服药后告知服完第1剂体温即降至37.1 ℃,后未再发热,余症均减,4剂后诸症均平。再嘱调摄生活起居,电话随访1个月未复发,至2016年8月未再有高热皮疹情况。

二按 语
小儿患者,高热、皮疹、腹泻,反复发作1个月余,一直诊断不清,西医缺乏有效手段,采用各种抗感染、抗炎、调节免疫等处理方式均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唯有用退热药对症处理,患儿症状一直未解,日渐虚弱,前来就诊时症状与初起时并无明显改变,治疗基本无效。而对于发热,中医治疗独有优势。本患儿发热汗出,无明显恶风恶寒,故知非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亦无舌绛、咽肿、发斑、抽搐等温热之象,热势一日二三度发,兼有下利,舌淡苔白脉细,断为气虚外感,叠用西药又伤中焦,故下利不止,而皮肤起疹,每于高热时显现,热退稍消,证明正气尚存,邪气尚有外出之机,但不足以一鼓而出,故处以人参败毒散加减为治,益气解表,升阳止泻,正合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度。

人参败毒散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存世后又更载于《活人书》《圣济总录》等多部方书,为气虚外感之常用方剂,至《摄生众妙方》时去人参加荆、防二味则又成另一范式。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医门法律痢疾门》谓人参“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1],以独活、羌活、柴胡、前胡升阳宣达、鼓动正气,更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下焦之湿,桔梗开提治利,加黄芩佐柴胡清表里间邪,半夏止呕,石膏解热,蝉蜕发疹,故效自迅捷,后之加减,皆不脱此范畴。考“逆流挽舟”之法,实是喻氏论治痢疾之法,《医门法律痢疾门》曰:“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治,危证可安[2]。”是指表证内陷之痢疾,可益气升达,以外治内。本法实则由来已久,张仲景《伤寒论》中第32条即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此即发表升阳之先端,其证由外感风寒,闭郁肺卫,津气不能正常输于皮毛,而从三焦内返肠胃,则成下利。其后易水学派刘完素、张从正等亦从内经“春伤与风,夏生飧泄”立论,认为此种泄泻“以风为根,风当以汗去”,提出开玄府以治泄泻[3]。至喻嘉言则已蔚然成法,“久痢阳气下陷……今以逆挽之法,卫外之阳领邪气同还于表,而身有汗,是以腹中安静,而其病自愈也”[1]。今此病虽非痢疾,但发热、皮疹、下利之机理实乃一也,所以才能应手取效,使多日难解之疾患豁然得除。由此可见,中医临床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确有优势,我们临证需明辨其理,探究其机,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喻昌.医门法律[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45,240.
[2]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
[3] 张从正.儒门事亲[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收稿日期:2017-02-25 编辑:罗英姣)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郭威, 张立山. 张立山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验案1则[J]. , 2018(6):94-95.
作者:郭威, 张立山
改编自:张立山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验案1则
文字编辑:罗英姣







A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办。
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12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4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