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骨伤流派整理与研究
早在远古时期,八桂先民就开始探求医药,经历相当漫长的时期和无数的尝试,积淀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八桂医家的不断出现,相关医药著作的相继问世,诸病论治体系初步建立及八桂药学的悄然兴起,标志八桂医学形成[1]。八桂骨伤医学是广西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生产及抵御疾病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医骨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博采众长,影响深远,骨伤医家更是人才辈出。笔者梳理八桂骨伤流派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代表医家成就及学术特色等方面内容,现简述如下。
八桂骨伤流派的概念、形成、发展
01八桂骨伤流派的概念
八桂,是广西的别称。八桂医学是指八桂地区与八桂密切相关的传统医学研究,包括中医学和民族医学。流派一般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中医流派是一种学术派别,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2]。八桂中医骨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及其民族特点,及其特殊的诊疗手段,杰出的代表医家,医著及其学术思想,且影响深远。张璐砾等[3]认为八桂医学在骨伤治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善文、梁锡恩、韦贵康、李士桂等,治疗方药有正骨水、云香精、十一方药酒、五方散,并以驳骨术、韦式脊柱整治手法为诊疗技艺。
02八桂骨伤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时期,广西地区丛林密布,外伤是常见的疾病,所以防止和处理外伤成为了人们劳动生活中的大事,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便开始形成了推拿、刮疗、灸治、热熨等原始外治法。广西曾是历朝历代贬官流放之地,有不少中原民众为逃避战乱迁徙而来,同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技术并结合广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点,与广西当地的诊治手段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多个中医医学流派。这时八桂骨伤学派开始萌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八桂骨伤科基本上属于家传师授或者自学,大部分都散落于民间,他们多用中草药疗伤及其接骨诊疗患者。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成立了多个骨伤医疗中心、中医药科研院所及中医骨伤医院,并对骨伤学派及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极大推动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同一时期,八桂骨伤流派逐渐开始形成。林怡等[4]认为八桂骨伤流派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现代,以陈善文、梁锡恩、李桂文、朱少廷、韦贵康等为代表医家,擅长以八桂特色药物和独特的诊治疗法治疗骨伤疾病,在骨伤药物的研制和应用以及脊柱相关疾病研究与手法治疗等方面成就突出。
医家代表及成就
陈善文(1887—1973年),广西玉林县石和乡云茂村人,曾任玉林制药厂副厂长,后任广西政协委员。曾面部长一肿瘤经陈某(江西人)用草药敷治而愈。而拜其为师,后随师外出学艺,并在外行医。中华民国时期,投入林虎部队充当国民党军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因献出驳骨水、云香精秘方并为支援抗美援朝赶制药水而获得提前释放。之后以驳骨技艺诊治一方百姓[5]。陈善文先生精于跌打损伤的诊疗,并创制出正骨水、云香精等名传海内外的传统中医药物,其中正骨水是治疗骨伤疾病的要药,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及其新陈代谢的功效,对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6]。此外正骨水对化疗外渗患者所致的疼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缩短其疼痛时间[7]。正骨水作为广西的名牌,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且获得很好的口碑。
梁锡恩(1903—1981年),曾于柳州民间行医,作为一名骨伤专家,后到广西省立中医院工作并建立骨伤治疗组,其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对开放性骨折、破伤风、外伤后遗症、内伤整骨、外伤康复的诊治。在治疗骨伤疾病时其特别注重患者功能的恢复,强调患者的全身治疗与局部的治疗相结合,内服药物与外敷药物相结合,以药物调理人体气血[8],并创制十一方酒、五方散及生肌拨毒膏,对跌倒外伤及慢性溃疡伤口颇有神效。十一方酒作为梁锡恩先生的验方,临床上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外用治疗,由自然铜、红花、田七、血竭等多种中草药物制成,具有舒筋消肿散瘀及接骨止痛的功效,效果显著[9]。五方散,主要应用于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由大黄、泽兰、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多种物药配伍而成,一般用3~5帖即能痊愈[10]。韦贵康教授及刘瑞吉教授都曾在其指点下学习。
李桂文(1936—),广西贵港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中医骨伤专家,从事中医骨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善于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主要根据病情或取手术或取中药,尤其擅长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主持研制多功能骨科治疗仪,创制多种膏、丹、丸、散、药酒,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曾主编《内伤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并刻制常见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教学录像,并且发表学术论文数篇[11]。李桂文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独特诊疗方法,其根据疾病的病机,内外兼治,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通过烫疗药等中药外敷,以达到祛风散寒、祛瘀通络、散结止痛的治疗目的。在内外用药的同时,又强调推拿以达到舒经通络、强筋健骨的作用,提高疗效[12]。经过李桂文教授诊治的疾患屡获成效。李桂文教授学生有潘汉升等人。
朱少廷(1940—),广西钟山县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曾到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学习正骨手法,后又到武汉医学院及天津骨科医院进修。朱少廷教授对骨伤科理论深有研究,在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传统优势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段服务患者,以中医的整体观、局部与整体兼顾、固定与活动统一、骨与软组织并重等理论指导骨伤科医疗实践,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手法整复骨折脱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创伤,尤其是股骨颈骨折和其他关节内骨折、感染性骨折、退行性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和先后天畸形等骨伤疾病有独特治疗方法且颇有成效[13]。曾编写《躯干骨折与脱位》《实用中医骨伤科学》两部著作,并发表文章50余篇。其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经验丰富,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确立了疏肝郁、去膝瘀的基本方法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4]。其学生有米琨,黄肖华等人。
韦贵康(1938—),广西宾阳人,国医大师,曾任广西中医学院院长,中医骨伤科教授,国际著名骨伤专家,曾到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学习正骨手法。2017年获得“国医大师”称号,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国家专利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百余篇,编写著作20多部,多次受邀到各国进行学术交流。韦贵康教授创制的一系列韦氏手法名传于海内外,尤其是脊柱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治方法更是见解独到。韦贵康教授认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肌肉、筋膜、骨髓失荣是引起脊柱疾病的主要原因,根据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主要因为脊柱力平衡失调导致脊柱失稳,关节错位,压迫神经血管,致使椎旁微循环障碍,血行不畅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5]。韦贵康教授主张以动静相结合与脊督一体观,以通为用及脊柱亚健康防治的整治原则,通过独特的整疗手法,结合中药的应用,注重调治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及内外兼治来治疗脊柱疾病[16]。韦贵康教授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于海内外,其学术继承人有刘建航,谢冰等著名骨伤专家。
学术特色
八桂骨伤流派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01药物与整治手法结合
自古以来,骨伤疾病的治疗方法南方多用药治,北方善于手法整复。然而单一的用药或手法,存在着治疗不到位、治疗时间长的问题。八桂骨伤流派医家通过不断的探索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减少病患疾苦、临床疗效显著的诊治方法。在八桂骨伤名家中,陈善文先生擅长于中医外科,对跌打损伤、骨折、风湿、丹毒等有深入的研究,其精于驳骨法,号称“陈氏无痛驳骨法”,其一生诊治病患无数,更以其创制的云香精、正骨水闻名于世。通过正骨水、云香精等药物与其精湛的驳骨手法相结合诊治患者,不仅起效快,且能够减少疼痛。据资料记载,陈氏曾用草药止痛后直接将患者肩部骨间夹缝中的子弹取出[17],可谓用药之神,享有“桂系军中华佗”之誉。梁锡恩先生善用药酒治病,并擅长于整治各种骨伤疾病,其创制的十一方药酒,具有散瘀消肿、加速伤口愈合、防腐生肌的功效,通过药酒与整治手法的结合运用,不仅能够缩短骨伤疾病的恢复时间,而且能减少炎症的发生。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以手法闻名,却十分重视中草药配合治疗,如对颈椎病的诊疗,韦老认为该病病性本虚标实,强调治以补肾通督、化瘀扶正为要,临证时要注重辨证施治给药[18],进一步推动了药物配合整复手法诊治骨伤疾病的发展,提高了中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疗效。
02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并用
中医正骨手法渊源深远,利用正骨手法治疗损伤疾病在清代时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然而单一的正骨手法具有定位不准确,易造成肌肉组织损伤的缺点。八桂骨伤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正骨的手法中结合推拿手法,不仅能缓解肌肉的紧张感和病患的紧张情绪,更能提高正骨手法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治疗骨伤疾病的疗效。李桂文教授行医生涯中,尤其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在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采用正骨手法,配合多种推拿手法治疗,主要根据经脉的循行走向及关键穴位进行推拿,进而达到舒经活络、强筋健骨的功效。其常用的手法有揉摩法、按压法、牵引按压法及斜扳法[19]。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从事骨伤临床工作数十年,其创制的一系列韦氏手法,享誉海内外,其临床应用的手法中就包括有多种推拿手法。韦老认为手法治疗应该根据《黄帝内经》之逆从阴阳为指导原则,辨证施治。如腰腿痛疾病多阳经病症即督脉、胆经、膀胱经受损,常用摩法及拍法来点穴。根据操作部位深浅,力度及作用的方向,将揉、拿、推、按、抖、点活用,其中揉、摩、擦法作用表浅,力度柔和,推抖法在经脉,力度表浅,拿捏法在骨在肉,力度较深。弹拨法在筋,力度略深,点按法在骨在筋,力度最深[20]。通过按摩推拿手法与正骨手法的结合,弥补了单一的正骨手法的不足。
03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合用
传统中医骨伤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继承了传统医学的优势,然而面对现代骨伤疾病的复杂化,以及病患的高诉求,单一使用传统的骨伤诊疗方法诊疗疾病并不能满足病患的高要求。面对出现的问题,八桂骨伤医家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及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医学器械辅助治疗,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病患。朱少廷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胫骨平台劈裂塌陷骨折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治上,通过内服、外敷中草药并借助现代医学工具如关节镜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韦贵康教授认为利用现代医学去验证手法的疗效更具说服力。如其在治疗颈椎疾病时,特别注重解剖位置,其认为颈椎主要依靠5个接触力点,5点连结存在点、线、面的力学关系,在实行颈椎手法时注重恢复三维力学平衡状态,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使手法更安全、省力、有效、到位[20]。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使传统方法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患者。
总 结
八桂骨伤是中医骨伤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临床实践活动中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疾苦,它是以中医整体观为原则,以独特的诊治手法,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段,配合中草药的应用等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地方医学流派。目前八桂骨伤科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整个流派的梳理尚未系统化。关于八桂骨伤科的文字记载,多呈现以散乱,甚至残误的形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挖掘并整理补充八桂骨伤流派流派的内容,为继承发扬八桂骨伤医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铭.论晋唐时期八桂医学的形成与发展[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2]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证明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 张璐砾,陈升旭.八桂骨伤流派特色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3):174-175.
[4] 林怡,戴铭.八桂医学之中医学术流派述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1):37-41.
[5] 唐忠雄,康圣清.死囚的新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6] 谢艳.骨伤科临床用药指南[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7] 黄国燕.正骨水在减轻化疗外渗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18-119.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9] 田元春,伍小燕.十一方药酒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0,33(4):1-2.
[10] 五方散治疗软组织损伤[J].云南中医杂志,1983,4(4):24.
[11] 王琴.当代名老中医图集国家确认第二批师带徒专家画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12] 潘汉升,李桂文.李桂文教授烫疗药按摩妙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痛[J].中医药学刊,2002,20(1):31.
[13] 王琴,胡晓峰.当代名老中医图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14] 黄肖华,朱少廷.疏肝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朱少廷经验总结[J].中医正骨,2006,18(3):63.
[15] 王明杰,周学龙.韦贵康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六通”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5):27-28.
[16] 周学龙,韦理,王明杰.韦贵康教授诊治骨伤疾病的学术思想述要[J].四川中医,2009,27(12):1-3.
[17] 徐富业口述,王布衣整理.桂派名老中医传记卷徐富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8] 周宾宾,金昕,韦坚,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韦贵康治疗颈椎病的用药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284-4287.
[19] 丰哲,陈锋,潘汉升,等.李桂文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J].中医正骨,2007,19(6):55-56.
[20] 张冲,陈一鑫.韦贵康教授医学手法之特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25(7):67-69.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裴以禄,戴铭,王志威,张璐砾.八桂骨伤流派整理与研究[J].,2019,25(4):9-12.作者:裴以禄,戴铭,王志威,张璐砾改编自:八桂骨伤流派整理与研究文字编辑:罗英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