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浅述半夏交通阴阳治不寐

浅述半夏交通阴阳治不寐

不寐,即“失眠”,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Ohayon[2]于2002年主持的全球失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的人群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这类药物虽然治疗失眠效果肯定,但其容易产生耐受和依赖成瘾。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及治疗有着独到见解,但部分中医学者过分强调镇静安神类药物的运用,而忽视其基本病机:阴阳不交。本文以不寐基本病机为切入点,试从半夏交通阴阳之效浅述其在不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不寐基本病机
人之寤寐与卫气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3]对卫气的运行规律作了明确阐释:“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于身,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白昼卫气行于阳主动,人即目张神清,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入夜阳入于阴主静,人则安然入眠;晨起阴又出于阳,如此阴阳相贯,终而复始,如环无端。阴阳跷脉在卫气的这种有序运行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二者交会于目内眦,共司眼睑之开合,与人之寤寐直接相关,《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3]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卫气从阳入阴须通过阳跷脉,从阴出阳则又当通过阴跷脉,二者实现卫气循环运行中之阴阳交会,保证其有序运行。而阴阳二气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维持正常的昼夜作息。因此,当卫气运行有序,阴阳之通道顺畅无阻时,卫气昼行于阳而寤,夜行于阴而寐,当其运行失序,阴阳通道阻隔不通时,则卫阳之气独留于阳,当入阴而不入阴,必令阳跷脉盛满,目张而不暝,故不能入眠。可见,不寐的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故治不寐当通其阴阳交会之道路,使阴阳之气调變贯通,卫气有序运行,则能安卧入眠。半夏交通阴阳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4]。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5]”。《太平御览卷二十一》载:“夏至之日鹿角解,后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6]。”指出夏至后10日许,半夏开始生长。古人谓夏至一阴生,夏至是一年中自然界阴阳二气盛衰发生变更之时,此时阳气虽盛,然阴寒之气亦始萌动,半夏沐之日渐成实,由阳入阴,从而交通阴阳而能治不寐。《本经疏证》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入阴[7]。”陈修园言半夏“禀天秋金之燥气,而入手太阴;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阳明[8]。”张锡纯亦谓“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10]。”因此半夏能交通阴阳。自《内经》半夏汤[3]开始,历代诸多医家皆主张以半夏组方论治不寐。半夏在不寐治疗中的运用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专为不寐而设半夏汤,该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以长流水煮之。方中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助阴阳和调;流水千里,扬之万遍,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全方共奏调和阴阳之效[10]。明张景岳[11]言此方治“久病不寐者神效。”《外台秘要方》[12]载半夏茯苓汤方以治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该方即由半夏汤加茯苓而成。清吴鞠通更是此中妙手,其运用半夏组方治疗不寐之案甚多,如《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赵案》云:“不寐,加半夏一两。”同篇李案又言:“昼夜不寐,暂与灵枢半夏汤和胃,令得寐。”[13]遍查《吴鞠通医案》,乃知凡见不寐者,吴氏多用半夏汤或拟半夏汤之法而重用半夏,化饮和胃,交通阴阳以治之[14]。清陆以湉《冷庐医话》[15]引述《医学秘旨》一不寐验案,初遍尝心肾兼补之药无效,后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而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则阴阳配合之妙也。”朱良春等[16]将半夏与夏枯草配伍治疗慢肝不寐,法简效宏。孟凡振[17]运用自拟双夏汤治疗失眠56例,有效率为96%。高才达[18]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寐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王日光等[19]运用半夏厚朴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半夏治疗不寐当重用
《灵枢邪客》所载半夏汤中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方中半夏用量大,约相当于现在60 g。宗此法,后世医家大多运用大剂量半夏安神治不寐。吴鞠通谓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在其运用半夏汤治产后不寐验案中,吴氏对半夏剂量经过多次增减,一两不效,二两方得熟寐[13]。胡述文[20]提出半夏治不寐证,应投以大剂量30~60 g,甚至达120 g(久煎)。黄和[21]治疗失眠之证20余年,半夏剂量常据证重用至30~150 g。李丽娟等[22]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并重用清半夏40 g治疗不寐,效果肯定。李红亮[23]在肝血不足,虚火扰心之不寐中运用酸枣仁汤重用法半夏90 g交通心肾,调和阴阳。然《神农本草经》中生半夏被列为下品。据(79)卫药字第837号与(79)国药字第226号文件颁发的医疗用毒药、限制性剧毒药管理规定,半夏为二类毒剧中药。而现代药理分析表明:半夏有毒成分难溶于水,经久加热可被破坏[24]。因此有医家[25]经过反复考据后,提出临证时一般需从30 g用起方效,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药物性质、药效特点以及药物配伍等因素选择用药剂量,以安全为前提,以胜病为主旨,需用重剂时,只要辨证确切,即可大胆用之,如需应用生半夏则宜先煎至少30 min。现代药理学研究
半夏中富含生物碱、挥发油、甾醇类、脂肪酸、微量元素、氨基酸、葡萄糖苷等,通过降低血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血清和肝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同时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等多种途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镇静、催眠等目的[26]。对半夏单味药的镇静催眠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大剂量的生半夏醇提取物(12 g/kg)镇静催眠作用明显,其强度与安定(0.5 mg/kg)相当,验证了半夏的镇静催眠之效[27]。赵江丽等[28-29]采用连续溶剂提取法制备半夏不同溶剂提取物发现半夏浓度95%乙醇提取物和浓度60%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对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表现出协同作用,不仅显著增加了催眠剂量戊巴比妥小鼠的入睡只数,而且显著缩短了睡眠剂量戊巴比妥小鼠的入睡潜伏期,延长了其睡眠时间,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得出半夏60%乙醇提取物为其镇静催眠主要活性部位,这一作用是通过GABA能神经系统来实现。半夏组方研究中发现[30-31],双夏汤水煎液能减少小鼠站立次数,尤其能明显增加小鼠入睡率,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小鼠睡眠时间;加味半夏厚朴汤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提高入睡率,及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时间。小 结
综上所述,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对患者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发病率甚高,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故治疗不寐当通其阴阳交会之道路。半夏,生于夏半,四季阴阳交替之时,具交通阴阳之效。从《内经》到当代,历代诸多中医学者常运用半夏组方治疗不寐,每每奏效,其中半夏剂量宜重用至30 g以上。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证实半夏及其组方具有镇静催眠之效及对镇静催眠类化学药物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舜伟,王玉平,王拥军,等.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2] Ohayon MM. Epidemiolgy of insomnia: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till need to learn[J].Sleep Med Rev,2002,6(2):97-111.
[3]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2,55,119.
[4] 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01.
[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193.
[6] 李昉,扈蒙等.太平御览[M/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2002,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
[7] 清邹澍.本经疏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6-277.
[8] 清陈修园.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02.
[9]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
[10] 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3.
[1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95.
[12]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
[13] 清吴鞠通.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鞠通医学全书(吴鞠通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203,341.
[14] 林大勇,李海波.论吴鞠通之用半夏[J].吉林中医药,2011,29(4):355-357.
[15]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3.
[16] 邱志济,朱建平.朱良春治疗顽固失眠的用药经验和特色-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临床经验系列之十六[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5-206.
[17] 孟凡振.自拟双夏汤加减治疗失眠症5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397.
[18] 赵宾彦.高才达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C].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2012:111-112.
[19] 王日光,胡秀萍.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6):1097.
[20] 胡述文.半夏用量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5,23(4):711.
[21] 黄和,钱英.重剂半夏失眠证治[J].中医研究,2010,23(9):66-68.
[22] 李丽娟,李慧.80例失眠患者重用半夏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8):58,64.
[23] 李红亮.重用半夏治验3则[J].江苏中医药,2011,43(12):50-51.
[24] 冯永辉,汪兴军.浅谈生半夏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6,27(3):353-354.
[25] 张艳.论半夏安神治失眠[J].西部中医药,2012,25(11):43-45.
[26] 李斌,程秀民,周永妍,等.半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7-48.
[27] 詹爱萍,王平,陈科力.半夏、掌叶半夏和水半夏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2009,29(9):964-965.
[28] 赵江丽,赵婷,张敏,等.半夏不同溶剂提取物镇静催眠活性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27-21628.
[29] 赵江丽.半夏、夏枯草镇静催眠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1.
[30] 裴文慧,孙毅坤,张俊义,等.双夏汤不同洗脱液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713-1715.
[31] 覃军,刘惠玲,邱孟.半夏厚朴汤对失眠症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88-89.

(收稿日期:2014-10-11 编辑:蒋凯彪)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卿俊,谭元生,刘丹,曾勇.浅述半夏交通阴阳治不寐[J].,2015,21(8):7-9
作者:卿俊,谭元生,刘丹,曾勇
改编自:浅述半夏交通阴阳治不寐
文字编辑:蒋凯彪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