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传统药市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传统药市是指传统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存在历史悠久的一类市场,传统药市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独特的组成部分,更是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药市的发展,大量传统及地方药材特色炮制技艺被传承保护下来,形成了不少以同仁堂、京派成药和广东中成药为代表的地方著名中成药品牌[1],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但传统药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其发展历经跌宕。对此,笔者充分尊重传统药市发展的事实经验,以历史文献学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纵向比较对传统药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寻找传统药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变迁;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药市现代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传统药市的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药市的形成01形成时间
现在研究多认为最早的药市起源于中唐时期的蜀地梓州。南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三十六置药市》记载:“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元子,大中十三年(859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于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货其所赍之药,川俗因谓之药市。递明而散。逮国朝天圣中,燕龙图肃知郡事,又展为三日,至十一日而罢。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但有人提出了反驳。周左峰[2]以柳宗元的《宋清传》为依据,证明了“药市”在元和十年就已在唐朝首都长安产生,这比宋人记载的“药市”起源于大中十三年要早出至少43年。02形成原因
传统药市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更多的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它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当时的民间信仰和制度政策密切相关。
(1)优势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药材资源是药市产生的物质基础,而优势的地理环境则是药材资源丰富的先决条件。成都梓州药市的形成,就离不开巴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形与气候使巴蜀成为“天府之国”,药材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性。《四川道地中药材志》记载的四川道地药材就达49种,且据1981年全国中药材生产统计,各省区当年药材播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年播种量达30万亩[3],至今四川仍是中药材供应的主要产区。晚清时期中部地区的河南马山口,山川连绵,植被茂密,自然条件优越,当时中药材年产量达到了四百万斤以上[4]。
(2)庙会的兴起。药市的形成早期多依托于庙会,尤其是药王庙会的举办。大部分庙会兼有祭神和集市的双重目的性,庙会中时常会进行药材交易。后来一些庙会的宗教性质减弱,商业性质加强,成为商品交易市场,药材交易市场也独立出来。安国药王庙兴建后,在庙会期间一些商贩为了迎合百姓需求,常常携药而来,进行药材交易,后安国药市应运而生[5]。即使到了药市稳定发展时期,各地也会通过举办庙会,进行祭祀活动,达到宣传和吸引客商的效果。
(3)土贡制度的出现。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在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土贡制度。在《唐六典》《通典》《新唐书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的记载中,土贡物品种类大致分为纺织品、药材、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动物及其他杂贡品[6],其中“药材”特指各地的道地药材。在唐代推行土贡制度之时,四川就是重要的上贡药材产地,唐代四川贡品药材在全国占很大份额[7]。土贡制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药材在全国各地的流通,加速了药市的形成。
中国传统药市的发展
传统药市的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动力促进药市繁荣,发展阻力阻滞药市前进,二者共同作用于药市的发展。不过在传统药市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动力的影响是大于阻力的,以至于古老的药市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生命力。
01传统药市的发展动力
民间文化信仰
国内不少药市的发展都与药王庙的修建有很大关系。为纪念王昌遇“飞升”,各地药商自发汇集到梓州,在悼念的同时进行药材交易,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药市集会。清代百泉“四月会”,商贾云集,南北药材俱备,药市规模扩大[8];祁州维修药王庙,每年定期举行庙会进行药材交易,当地药市迅速发展起来;樟树在清初改原有的药师寺为药王庙,供奉孙思邈,每年在孙思邈诞辰日举行庙会并进行药材交易,樟树药市也迅速壮大起来[9]。可以说,民间对于医药之神的信仰,加速了整个药市的发展进程。
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药市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药材种植业的支持。早在魏文帝的《皇览》中就有关于亳州种植白芍的记载,明朝中期亳州中药材种植常规品种就有30多种,清代发展到50多种,药农一度达到2000多户。光牡丹一种,明朝时期亳州就有274种,甚有压倒洛阳牡丹之冠之势[10],所以在明清时期亳州药市最为繁荣。位于广西的端午药市,一些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的药物,如鸡血藤、岩黄连、黄花倒水莲等成交量很大。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开发措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当地的药材种植业发展不能满足药材需求,致使药源逐年减少甚至枯竭,造成靖西端午药市失去部分药源支撑,发展缓慢[11]。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药材种植业对于药市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地方药帮的兴起
药帮的出现与成熟是药都形成的标志。清嘉庆年间,国内开始出现药帮体系,并逐渐形成全国性的祁州“十三帮”。其中包括亳州帮、禹州帮、怀帮等规模不等的各地药帮,联合进行药材交易。帮内规定不得干预药市的市场经济起伏,仅在商人出现贸易纠纷时出面调解,以此维持药市交易的正常秩序[6]。1829年,迫于政府的消极政策,安国药市出现了专营黄芪出口贸易的“黄芪帮”,借以维持药市的经济收入。由于出口利润丰厚,“黄芪帮”为近代安国药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2],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当地传统药市发展至今,很重要的发展推动力就是药帮制度。02传统药市的发展阻力
重农抑商政策
自春秋时期以来,直至唐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人们认为农耕是国之根本,商人是只知逐利的小人,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商业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秦时,迁富商到咸阳监视;汉时颁贱商令,“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两晋南北朝时,在城市市场上卖货的小商人要穿戴特殊服饰以示与常人不同;唐时商人及其子辈不得入朝为官,五品以上官员不得进入市场。直到宋时,商人地位才有了提高,允许子辈科举入仕,为朝廷赢得巨大利益的商人还可获得朝廷奖赏[13]。药市作为传统市场,同样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而发展缓慢。
战争动乱影响
蒙宋战争在四川地区持续的44年中,蜀人惨遭杀戮,人口锐减,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曾经繁荣一时的梓州药市和成都药市都不复存在。尽管后来成都药市有过短期恢复,但已无当年盛况,并在不久后的反元红巾军大起义中再度消亡[9]。近代爆发的抗日战争对传统药业的发展同样有严重影响,安国药市就是典型的受损害者。绥靖政策时期,国民党五十三军撤离时途经安国,大肆劫掠商行、药店、药栈和药商,许多贵重药品被溃军掠夺,广帮、怀帮等南方药商也被裹胁到武汉、郑州等地。常驻安国的十三帮商户由于受到严重打击,陆续迁离安国,安国药业受到重创,曾一度冷落[14]。
药市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1中国传统药市的分布
中国传统药市的分布格局在清代基本形成,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7个地区[2]。由于分布地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药市。大体可分为:以安国、樟树为代表的大型药材集散地型药市;以大理“三月街”、德宏州芒市药市为代表的民族地方性药市;以靖西端午药市、普洱端午药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型药市,以及一些以小型药街为代表的零散型药市。
大型药材集散地
相比于其他3个典型药市,位于江西的樟树药市形成最晚,是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南宋时期,逢丙于清江(今樟树市)设店制药,成为全镇药界首户,开创樟树成药经营的先河;明朝时,樟树有着“药码头”之称,由于四川药商的聚集,樟树药市逐渐兴盛[15]。近代转型时期,樟树药市选择了具有自身医药特色的发展道路,凭借樟树医药人文基础,深入发展道地药材的种植与开发,实现了樟树药业在新时期的拓展,逐步完成了近现代樟树药材市场的建设[16]。步入现代化社会后,樟树药市更是通过积极举办全国药材交流大会,带动了江西省整个中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族地方性药市
位于大理的“三月街”药市是西南边疆存在已久的民族药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市,每次持续7~10 d,是典型的民族节日型药市。“三月街”药市在汉武帝时期“蜀身毒道”通行云南之时就已萌芽;后南诏时期,疫病流行,南诏王下令广集药材,预防瘟疫,一时之间大理药材云集,成立了专门的“药街”,至此“三月街”前身基本形成。从宋朝至现代,“三月街”始终呈现繁荣状态,并且凭借其边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混居优势,促进着云南边境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7]。
传统节日型药市
桂西端午节历来有赶药市的传统,其中数靖西端午药市规模最大。靖西药市从宋朝开始就初步形成了,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具有强烈的壮族医药文化特色。端午药市期间,来自各方的人们不仅交易药材,而且进行壮医药经验交流,将壮医药文化展现于大众面前[18]。目前,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靖西端午药市已不仅仅限于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是成为了靖西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02传统药市存在的问题
传统药市发展至今,除创造了一类独特的市场之外,还伴随产生了影响药市发展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传统药市的发展规模,而且阻滞了传统药市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对传统药市的发展影响颇大。
药材资源的匮乏
在工业化的现代,随着药市的发展以及人类掠夺式的开发,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2008年孟智斌对112种常用中药材野生资源状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其中22%都已被列入有关濒危物种名录,趋于濒危的达51%[19];2012年公布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共有178种中国哺乳动物属于濒危物种的范围,其中高鼻羚羊和野水牛完全处于野生灭绝状态,犀牛也面临着区域性灭绝的困境[20]。目前,犀牛属于中国一类野生保护动物,在市场上已经禁止贩卖。
道地药材不再“地道”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的药材,在中医药的用药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随着中医药的发展,用药需求逐渐增大,道地药材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逐渐产生了道地药材的次生产地。现代市场中,很多非道地产区生产的药材受到热捧,道地药材次生产区盲目扩张,而道地产区种植面积却不断萎缩。如亳州道地药材亳芍、亳桑皮、亳菊花、亳花粉,除亳芍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5%以外,其余3种的道地产区种植规模都在减小[21]。同样,据笔者实地调查,在三七道地产区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三七总面积的1/3。
现代化转型滞后
步入现代社会后,各地药材交易市场增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药材专卖企业更是层出不穷,不少药材市场与电子商务企业接轨,借机转型。一些药企也开始在药材原产地建立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自药自给的发展模式。传统药市由于自身的滞后性受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药材交流会日渐式微,成交量显著下降,著名的百泉药市基本消失,安国、禹州药市市场交易均受不同程度影响[9]。
对策与建议
传统药市在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后,发展之路必受影响,要改变现状,传统药市就需完善自身制度,提高社会关注度,尽快完成转型,与现代化社会接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5个方面建议。
01药材资源调查
现存的传统药市规模可观,药材交易范围广,涉及药物种类众多,但是目前对于传统药市当地药材资源的调查少,这对于开发和保护传统药市中的药材资源是十分不利的。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了中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部署。在此,建议把传统药市地方性药材资源调查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一部分,获得地方性药材资源信息,建立共享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药市地区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02促进传统药市多元化发展
中药材在现代社会中的用途逐渐丰富,其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药材交易市场,新兴产业如中药农业、中药食品、中药保健品、中药美容和中药制药设备等迅速发展[22]。截至2016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866亿,占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近1/3,中药大健康的产业更是突破1万亿。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求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传统药市也可抓住机遇,构建以进行药材交易为主、发展多种健康服务行业为辅的多产业链经济体系。不仅如此,由于传统药市极具地域性特点,还可进行优势行业和特色产品开发。如会理端午药市由于具有独特的“药食同源”膳食文化,便开发了系列“药食同源”产品,发展中医食疗和养生保健产业[23]。同时,外贸出口也是中药材交易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一直是欧盟国家最大的原料药进口国,仅在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在欧盟15国中就达到了1386亿美元[24]。因此,传统药市也可积极探索,争取开拓国外市场。03加强药材市场交易监管
传统药材市场发展至今,已具全国性的交易规模,但目前药材市场仍然存在市场混乱的现象,交易药材往往存在采购渠道不规范、采购年份不达标、掺假掺伪等问题。市场上常有蛹虫草冒充冬虫夏草、面粉或其他粉末伪充三七粉等严重造假现象。现代中药材的加工过程中,硫磺熏蒸、加重、染色、脱色等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尤为常见。尤其是硫磺熏蒸,最易使药材掺入SO2而产生毒副作用[25]。中药饮片也存在炮制不符规范、包装贮存不善、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对此,传统药市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应严格遵循《药品管理法》,建立专门的中药材饮片生产标准、炮制辅料标准和检验标准体制,完善相关认证标准,包括中药材种植规范、GMP生产质量规范和GSP经营质量规范[26],对药材市场的生产、加工、流通进行严格的监管。04加强药市的信息化建设
步入现代化社会后,电子商务平台崛起,占领了大多数交易市场。目前,中药市场中出现了一系列以中药材天地网、药通网、康美中药网为代表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关联了全国80%以上的中药企业和药商,形成了一类新型的“药市”。2015年,在成都举办的中药材产品电子交易规格标准专家论证会上,正式通过了中国首个“中药材电商标准”。传统药市相比于现代药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信息关联程度低,销售方式落后,从而市场竞争力降低。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均提及中药材物流体系的建设,并规划在全国建立中药材物流基地试点。传统药市也应争取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中药材物流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子商务市场,加快与现代化社会的接轨。05完善产业现代化转型
当前中国中药业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传统中药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逐渐趋于现代化、产业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了中国未来15年的中医药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提出了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目标,并指出未来中药产业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发展规划。建议传统药市顺应国家整体产业发展目标,完善现代化产业升级,完成现代化转型,在尊重传统经营模式、尊重历史发展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宜自身的发展之路。
结 语
传统药市是中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曲折跌宕,历经沉浮。在形成初期,其满足了中医发展对药材流通的需求;在繁荣发展时期,其成为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独特的一部分;在现代,其作为传统中医药产业的代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发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战略部署,极大地刺激了中药原料的需求。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对传统药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尽快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型以及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是传统药市必将要面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传统药市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传承创新,努力抓住机遇,为中医药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酉娟.清代药市文献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2] 周左锋.论“药市”之起源[J].,2011,17(10):85.
[3] 赵润怀,张惠源,陶陶,等.中国常用药材的资源蕴藏量和产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12-715.
[4] 张燕妮.晚清中药材市场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9(10):41,45.
[5] 李林,杨莉,霍灿锋.论近代安国药市的繁荣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4(28):74-75.
[6] 王馨英.唐代土贡制度探析[J].天中学刊,2012,27(5):90-93.
[7] 严奇岩.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四川地道药材[J].中华医史杂志,2003,33(2):13-18.
[8] 李尧.近代河南百泉药材会探析(1911-1937)[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24(2):96-101,108.
[9] 唐廷猷.古今药市一千年[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8):674-680.
[10] 王军,彭华胜,彭代银,等.亳州药市及药材种植业发展沿革考[J].中药材,2017,40(5):1228-1233.
[11] 庞宇舟.靖西端午药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21-23.
[12] 张永刚,吴建征.近代安国药市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76-78.
[13] 唐廷猷.中国业史[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14] 马兆民,焦德欣,赵英.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国药业[J].中国药学杂志,1987(3):183-185.
[15] 周鸯.樟树药市发展的相关因素浅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3):379-382,386.
[16] 王中良,杨小敏.明清以降“南樟北祁”药市之比较[J].保定学院学报,2014,27(4):124-128.
[17] 段宝忠.大理三月街药市的历史考察[J].中国现代中医药,2013,15(8):718-720.
[18] 黄靖羽,周珊,周明晶.靖西端午药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20-21,88
[19] 孟智斌.中药濒危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初论[J].科技导报,2008,26(14):40-47.
[20] 蒋志刚,李立立,罗振华,等.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J].生物多样性,2016,24(5):552-571.
[21] 司亚庆,蒋益萍,辛海量.浅谈中药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药学实践杂志,2016,34(5):396-398.
[22] 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
[23] 周杨晶,张显会,季小平,等.大中药产业视野下会理端午药市的开发利用[J].,2017,23(12):88-89.
[24] 王雪松,莫颖宁.我国中草药出口欧盟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8,24(15):15-17,21.
[25] 王红波.中药饮片发展现状及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8):194-195.
[26] 王阶,乔夕瑶,林飞,等.中药饮片发展现状及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2):4475-4478.
(收稿日期:2018-08-29 编辑:罗英姣)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冉贝贝,张子龙.我国传统药市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2019,25(6):1-5.作者:冉贝贝,张子龙改编自:我国传统药市的形成与发展探究文字编辑:罗英姣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