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子忠老中医治疗外感病验案举隅
肖子忠老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9岁开始诵读《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后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临床医学典籍,20岁时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因善治外感病、脾胃病及妇科病而闻名。肖师曾多次获得“优秀中医工作者”称号。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肖师耳提面命,获益匪浅,兹举肖师治疗外感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
外感高热
秦某,男,39岁,农民。2008年1月14日就诊。发热6 d。6 d前因受凉后发病,症见发热,恶风寒,体温在38.5℃-39.6℃之间,咳嗽,痰白量少,曾在镇卫生院用青霉素及中药治疗4 d,效果不显。来就诊时仍发热,测体温为39.5℃,微恶风寒,无汗,全身疼痛,恶心,纳差,口苦,咳嗽,咯少量黄痰,小便偏黄,大便微干。患者面色偏红,舌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外感风寒,兼以肺胃蕴热。治以疏散风寒,兼清肺胃。处方以麻杏茅根汤加减:炙麻黄15 g,苦杏仁(炒用)12 g,白茅根20 g,柴胡15 g,羌活15 g,生石膏(捣碎)40 g,玄参20 g,知母12 g,浙贝母6 g,生甘草10 g。3剂,水煎3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3剂后,患者电话诉汗出热退,其它症状均明显改善,嘱以糜粥自养。
按:本案例系由风寒之邪外束肌表,郁久肺胃蕴热所致。肖师以麻杏茅根汤加减治疗。此方为肖师经验方,由麻黄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味而来,寓意疏邪解表、清泄里热二法并用。肖师治风寒型感冒发热喜用仲景麻黄汤,且麻黄用量较大,一般在15-20 g左右,对于麻黄剂量问题,历代医家均忌其峻汗副作用,然肖师临床应用麻黄近50年来,只要对证,未见汗出过多或亡阳耗液情况。肖师常云麻黄非独发汗,只是人们惧其峻汗,善用药者应于平淡中见奇功。笔者亦认为不能畏惧其副作用而放弃不断探索和研究麻黄未发现的作用。其次,肖师治疗感冒,不论风寒、风热,喜用柴胡疏散外邪,且用量亦较大,一般为20 g,临床上亦未见耗伤阴津情况(虽有医家云“柴胡劫肝阴”),其指出,小剂量柴胡功能升阳,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少量柴胡和升麻来升提阳气,常规剂量柴胡能疏肝,大剂量柴胡则能疏散外邪以解表,正如《药品化义》云:“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
外感咳嗽
李某,男,46岁,教师。2009年12月9日就诊。咳嗽2周。患者自述2周前患“感冒”后就出现咳嗽,痰稍多,色白,口稍干。患者曾在市中心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稍偏高,亦行X线检查,结果示两肺纹理稍增粗,多次静脉点滴抗生素和口服中西药物治疗,至今未愈。目前咳嗽频作,以夜间尤显,痰多而黏,不易咯出,时有咽干痒,偶有胸闷感,舌苔白,舌质偏红,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邪气迁延不愈,郁闭肺卫,肺窍不利证,治宜以疏风止咳,宣畅肺气为主,处方为三三止咳汤加味:炙麻黄15 g,苦杏仁(炒用)12 g,炙紫菀30 g,前胡15 g,百部3 g,白芥子10 g,紫苏子10 g,莱菔子20 g,百合30 g,桔梗10 g,全瓜蒌40 g,贝母10 g,炙甘草10 g。4剂,水煎3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胸闷感不显,但见咽部不适,上方去白芥子、莱菔子、全瓜蒌,加射干15 g,玄参20 g,再3剂而愈。
按:外感风寒或风热后,诸症已除,唯留咳嗽未去者,多为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亦见愈后复发的患者,常有口咽喉部位不适,或发干,或发痒。究其原因,此为外感寒邪袭肺,寒邪郁肺,不得宣散,肺窍不利所致。治疗上应疏风散寒,宣畅肺气以止咳。方用三三止咳汤加味。肖师选三拗汤合止嗽散宣肺散邪,畅利肺气,并以三子养亲汤合全瓜蒌以宽胸祛痰。《实用中草药大全》曰:瓜蒌能“清肺、润肺化痰,宽胸利气”;《中药志》云:瓜蒌主“涤痰结,舒肝郁”。肖师认为全瓜蒌为治疗痰病佳品,尤其是黏痰之病尤效,用量要大,至少30 g以上才有效;同时肖师认为治肺应避免使用过于辛散燥烈药物,即“香燥伤阴”之意,故方中加百合、贝母润肺止咳,一者减其燥烈,二者又可止咳。另外,百部一药,味较苦,肖师曾亦亲自煎尝过本品,故用量较少,为佐使。纵观本案组方,组方合理,是肖师治疗外感咳嗽的常用组合。
外感头痛
郭某,女,69岁,农民。2009年11月25日就诊。头痛3 d。患者有脑梗和鼻窦炎病史。3 d前外出不慎受风寒,头痛难忍,部位不定,遇风加重,伴有鼻塞,流涕,色清量稍多,恶寒发热不显,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头痛,治以疏风散寒止痛为法则,拟夷苍芷痛散加味:辛夷20 g,苍耳子30 g,白芷20 g,细辛3 g,川芎15 g,荆芥10 g,吴茱萸3 g,薄荷15 g,大青叶20 g,苏叶20 g,柴胡15 g,炙甘草10 g。2剂,水煎3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服药2剂后,病减大半,上方续服2剂,头痛已不显,诸症消失。
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而外感邪气多以风邪为先导,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顶之高,唯风可到”。故风寒外袭,循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郁遏不畅,故而头痛。本案辨证为风寒头痛,处方用祖传验方夷苍芷痛散加味。此方仿川芎茶调散意,再加辛夷、苍耳子散寒通窍止痛,此两味为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又参照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部,厥阴肝经上行于巅顶的中医经络理论,常加入归经药物,正如《丹溪心法》云:“……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又如《医学启源》云:“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故方中加入白芷、细辛、吴茱萸、柴胡等,既疏风寒,又止头痛。另取薄荷辛散升清,风邪得散,清阳得升,头痛则止速矣。
笔者体会,与那些声明远播的出身学院派的专家或教授相比较,肖师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中医,他没有较为显赫的身份、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级别的荣誉职称,亦没受到过良好的中医高等学院教育,有的就是对中医学的热爱及对治病救人的执着。肖师从小就接受较严的中医学教育,白天识方抓药,随父侍诊临证,晚上按严要求诵读经典,为其奠定了良好的中医学基础。肖师讲解疾病,语言朴实,其见解有十分独到之处,是群众心目中的传统中医。笔者认为两千多年来,我国传统中医学一直向前发展,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已经深深根植于民间,确实地为我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维护了民众的健康。因此,总结像肖师一样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民间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也是保存我国传统医学经验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我国中医学的传承工作也至关重要。
作者:公培强,肖琴
改编自:肖子忠老中医治疗外感病验案举隅
A